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生活 > 正文
 

一个跨行查询3家收费 招来强烈反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9日 12:16 中国消费网

  银行卡跨行查询的免费午餐在6月1日将正式结束。与此前交通银行充当出头鸟的单打独干不同,昨天中农工建四大行一齐发布了这一消息。他们的收费标准与交行相同,都是境内跨行查询每次收费3角,境外银联网络查询每次4元。此外,四大行还调整了在境外ATM机取现的收费标准,手续费为每笔12元人民币+交易金额的1%。各银行昨天都通过营业网点、网站、电话银行以及客户对账单等渠道进行了公示。

  ■四大银行收费依据不提银联

  有分析表明,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的ATM机具总量基本上占到了全国机具总量的70%以上,大行的跨行交易量占到了全国总交易量的80%以上。跨行收费实际上还是大行之间的收付。因此,五大银行采取了统一的跨行查询收费标准。

  记者发现,四大行公告的收费依据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和《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对银联只字未提。相比之下,交行更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交行明确表示,此次收费的依据是“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做好跨行查询交易收费准备事宜的函》(银联函〔2006〕10号)和《关于推迟实施ATM跨境查询、境内跨行查询交易收费以及推迟调整跨境取现交易手续费标准的函》。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各银行都要选择6月1日开始收费,因为银联就是从6月1日起向各成员机构收取跨行查询费用的。

  中国银联成立于2002年3月,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管理的一家独立的致力于银行卡产业发展的法人机构。其股东就是央行和近百家国内金融机构,尤其是四大行占据了相当的股份。各银行既是银联的客户,又是银联的股东。

  ■银行自定价收费各不同

  据悉,跨行查询收费中,银联将收取0.1元,发卡行和收单行各收取0.1元。银联表示,发卡行究竟向持卡人如何收费,没有统一规定,由银行自己说了算。

  深圳发展银行是第二家表示要收费的银行,他们的跨行查询收费标准是:国内每次0.2元,国外每次2元,比五大行要低一半。深发展表示,他们把自己可以收取的0.1元费用予以了免除。部分股份制银行也表示,他们也有可能免除自己收取的0.1元费用。

  根据《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商业银行制定的服务价格,应至少于执行前15个工作日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报告,并应至少于执行前10个工作日在相关营业场所公告。因此,还有哪些银行会在6月1日收费,最近两天就应该见分晓。

  此前,在借记卡年费、小额账户管理费、跨行取款收费等方面,银行出现了两大阵营。大银行收费标准相差不多,规模小一些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则不收或收得少。直到现在,浦发、民生、华夏等银行的借记卡本地跨行取款都不收钱,而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都要每笔收2元。

  因此,有人估计不少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应该和深发展一样,让出自己的那一角钱,甚至全部替持卡人买单。

  业内人士分析说,银行卡收费是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一大来源。在银行借记卡市场,国有银行的占有率明显高于股份制银行,扩大市场份额才是股份制银行的当务之急。因此他们不愿意因为收费而丧失客户,丧失市场。

  ■银联称跨行查询成本超过1元

  此次收费,各家银行普遍打出了“弥补成本投入”的招牌,跨行查询的成本到底是多少呢?没有明示。据报道,银行卡自助设备查询交易,与取现、消费等其他基本交易一样,需要占用系统和网络资源。一笔查询交易与一笔取现交易占用资源差不多。目前跨行查询已经占到跨行交易总量的一半以上,占用了大量资源。因此,该收费项目符合市场经济有偿服务原则。

  昨天在浦发银行的“轻松

理财金卡首发仪式”上,中国银联副总裁刘永春受到记者们的“围攻”。刘永春并未回应决定收费前是否应开听证会的质疑。他只是说,对银行卡跨行查询收费的决定,是中国银联开董事会通过的。刘永春还透露,中国银联曾请专家测算过,一笔银行卡跨行查询交易的成本为1元多,与国际同业收费标准相比,银联卡的收费水平偏低。他说,一些国际卡也在收取跨行查询手续费,每笔在0.2至0.3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42元)之间。

  刘永春的说法和此前的一些报道口径相同。据称,相比于国外一些银行的跨行查询费用,国内银行的收费标准很低,“某银行卡组织确定的银行卡代理手续费每笔0.3美元(折合人民币2.42元),转接费0.05美元(折合人民币0.40元);另一家银行卡组织确定的代理手续费每笔0.25美元(折合人民币2.02元),转接费0.105美元(折合人民币0.85元)。”(编辑:刘洋)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