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姬薇
在医疗卫生改革中,百姓最关心的是如何解决目前“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常听人抱怨,现在看病实在太贵,真是看不起病、也吃不起药。其实,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讲,看病时“策略”不够,也容易加大看病成本。因此,要想达到既能看好病又能节省钱的目的,不妨改变一下就医时的心态,变被动消费为主动消费,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医院、医生、药
品。
大病大治,小病小瞧
有这么一些人,身体一有点毛病就立即往大医院跑,而且,每去必找专家、主任问诊,医生不给做B超、CT之类的检查,就觉得医生缺乏同情心,不给开进口药,便觉得是小瞧了自己。
一般心理认为到大医院看病“保险”,其实“大病大治,小病小瞧”才是最“精明”的看病模式。医疗机构分成三级,级别越高,费用也高,同样的检查治疗项目,级别高的医院收费都有一定幅度的上调,高低之差最多可达40%。
从医疗机构的职能划分上,大医院科研攻关能力强,主要实力在攻克疑难杂症上。许多常见病、多发病在二级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可以解决,所以患者据病情的大小选择医院,不必凡病都去挤大医院,这样省时又省钱。
初诊最好挂普通号
时下各大医院看病点医生、挂专家号十分流行,但专家门诊挂号费从几元到数十元不等,远远高出普通门诊,且一些专家号还不是每天都有,如果常见病也挂专家号,无疑是一种浪费。
挂专家号一般复诊时可挂,有疑难病时可挂,初诊时最好不要挂。因为初诊时无论专家还是一般医生,都要根据病情先让病人做相应的血液、尿液等物理、生化检查,然后才能诊断。普通门诊挂号费1元起,而大医院的专家号从8.5元(主任医师)、到上百元的特诊不等,显然初诊时挂个普通号的投入产出比要划算得多。
病历切莫常换
不少人看病不喜欢带病历,每次都是图省事花几角钱再买上一本病历看病,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
因为好的医生可以从以往的检查资料中迅速发现诊断疾病的线索,初步判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愈后,如果没有这些资料,患者又说不出个所以然,许多本可以免去的检查就要从头开始,而重新开化验单排查疾病,既浪费金钱也浪费时间,更不利于医生对疾病的连续观察与分析。
所以,带齐在其他医院看病时的病历和所有检查单,可以减少很多重复检查,既省钱又节约时间。
不迷信“高档”检查
有些病人就诊时往往对凭听诊器、心电图、B超等简单的医疗检查做出的结论持怀疑态度,甚至主动要求CT、核磁共振等高档的医疗检查,似乎这样才能查得彻底、全面、放心,多花了好多冤枉钱。
实际上医生在问诊过程中,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因病而异,才做出是否需要各类检查的判断。而且,卫生部门对各家医院的检查阳性率,即检查中发现问题的占所有检查数的比率,都有严格的控制,这是主管部门掌控医院医疗质量的手段之一,也反映出医院的诊疗水平,因此,大部分医生在开出检查单前必然会考虑必要性的。
更重要的是,所有的仪器设备不仅有其严格的适应症,而且越是精密的,对人体的损伤可能越大。例如同样照射一次,CT的射线量就是X光透视的几十倍。
多与医生交流个人情况
看病要想省钱,应和医生多交流。
首先要向医生如实的反映自己的病情,避免夸大其辞,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其次,假如你经济条件并不十分宽裕,不能支付太多的医疗开支,你不妨直接把这些想法告诉医生。这样医生就可以从专业的角度为你计划,让你在最合理的价位上得到最有效的治疗。患者不但可以在医院取药,还可以凭处方到药店里照方拿药,选择最低廉的价格。否则,如果病人不能把自己的情况说清楚,那么医生只能从疾病的角度考虑,甚至从习惯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而不会考虑到医疗费用的多少和能否报销的问题,自然会对病人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对于经常有病的职工应尽量在固定的几个医生那里看病,熟悉的医生对你的病情较为了解,病历记录也较完整,医患感情融洽,便于比较病情变化并及时做出相应处理,同时也容易发现一些潜在病。熟悉的医生还有一个好处,一般不会乱检查乱开药,无形之中节省了费用。
别把贵药当好药
“吃药最好吃贵药”,这是人们在看病时的另一种普遍心理。
但是,专家告诉我们,治疗同一种疾病的药物有很多种,贵药并不等于好药,很多价格便宜的药疗效也非常好。
药理学家对“好药”的定义是:一必须疗效确切;二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小;三相对价格低廉且便于使用。由此可见,人们在选择药物时,决不能把新药、价高作为“好药”的衡量标准。
医院里治同一病的药常有数十种,分为两类,一类是进入国家基础药物目录的常用、首选药,大都疗效确实、安全、价格偏低;还有一类是新特药,适用于基础药物不能控制的病情或不适用的患者,价格往往偏高。
适用的药未必是贵药,用基础药物不灵时,再换新特药,这样不仅经济,而且可减少滥用药造成的耐药性。对慢性病患者而言,如果能够按时服药,控制病情,药费支出便不再增多。如果是长期固定的用药,可视保质期一次多买些,向药店讨一些折扣。
专家提醒,用药的基本原则是“能口服的不要肌肉注射,能够肌肉注射的,不要静脉注射”。一些患者不论病情如何,进医院就要求挂吊瓶,认为如果口服药能解决病情,还用上你医院来。对此专家认为,现在普遍存在的“吊瓶现象”,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口服药是最符合生理,也是最自然的治疗手段,因而就是最好的。而且治疗过程既省时间又省钱。
做完手术回家康复
患者在急诊科等待住院却没床位,而在医院治疗的病人已基本痊愈却不愿意出院,这种“里面出不去,外面进不来”的现象在大医院普遍存在。如果病人都“积压”在大医院,未必都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何况大医院人多病情复杂,导致交叉感染的机会更多一些,反而增添了危险性,还有就是大医院的收费可能会高一些。
其实,手术质量的高低不在于医院不同,而是取决于手术者。尤其是大手术,最好找相应的专家。在手术方案确定后,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专科医生的手术往往比眼花年迈的老专家做的更漂亮。
因为住院手术的费用较高,尤其大医院的费用比住小医院要高的多。因此,一旦术后危险期已度过或拆了线,就没有必要住到痊愈,有条件的可先回家修养。这样可以节省大约1/4的费用,而且术后的疗养在家庭环境中更有利于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