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收入不稳定等造成居民消费意愿下降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7日 14:01 中国消费网 | |||||||||
国家发改委专家近日分析说,工作和收入的不稳定性增加、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加以及消费信贷制度不健全,这是造成当前居民消费意愿进一步降低、储蓄意愿进一步增强的三大原因。 国家发改委经济所消费研究室主任陈新年日前在天津举行的关于信用体系建设的研讨会上分析,首先是工作和收入的不稳定性增加。陈新年指出,随着竞争的加剧,优胜劣汰
其次,是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加。陈新年说,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福利性消费体制逐步被市场化消费体制所取代,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水平开始了大幅度的调整,由个人负担的支出范围急剧扩大,以前主要由政府或企业以实物形式供给的住房、医疗、教育等消费所需费用,转而由居民个人承担,而住房、医疗、教育等费用上涨速度之快超过多数家庭收入增长速度,其消费价格与大多数居民的收入水平相比显得过高,如果靠自身积累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个时期居民支出的不确定因素和心理压力随之增加,进一步导致了消费意愿下降、储蓄意愿增强。 第三是消费信贷制度不健全。陈新年说,为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我国推出了个人消费信贷政策,以个人住房消费贷款、汽车贷款和助学贷款为主体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迅速发展,但消费信贷规模占信贷余额的比重还只有10%左右。制约我国消费信贷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现行的个人信用消费是在尚未建立个人征信制度的情况下推行的,银行不得不设置很高的贷款门槛,阻碍了个人消费信贷的增长。 陈新年说,增强居民消费意愿首先要避免改革措施的集中出台,减少居民对未来预期支出的心理压力。 因此,在加快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共医疗和教育系统,健全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系统的同时,要避免集中出台,并注意避免各项改革措施相互冲突和矛盾,与此同时要加强宣传,及时向老百姓讲清改革措施出台的目的、预期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减轻支出预期的心理压力。(编辑:盛秀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