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生活 > 正文
 

“金融期货之父”中国传教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4日 14:06 中国消费网

  “今天我能够站在这个讲台上,说明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已经开启了”。4月2日,刚刚抵达中国不久的利奥·梅拉梅德出现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会议大厅。在当天名为“金融衍生品在中国”的论坛上,梅拉梅德面对200多位来自金融期货界的听众发表了近半个小时的演讲。

  年逾古稀的犹太人梅拉梅德被誉为“全球金融期货之父”,现在是芝加哥商业交易
所(CME)的荣誉主席。

  本次访华的特殊含义

  讲台上的梅拉梅德一身深色的西装,目光深邃,虽70多岁高龄,讲话却一字一句非常清晰。

  这已经不是梅拉梅德第一次面对中国听众。自1984年9月首次访华至今,他已经多次登上太平洋对岸这片土地。不过此次访华似乎有了特别的含义。据知情人士透露,梅拉梅德此行还有会见金融证券政府部门高层官员的安排。而在一个多月前,中国金融衍生品交易所获批筹建的消息刚得到证实。

  讲演伊始,梅拉梅德有些激动。他说:“我今天站在这里,并参加这个论坛,证明金融衍生品在中国已经得到承认。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

  梅拉梅德称,中国将成为下一个拥有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的国家,他将推动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与中国的合作。曾在30年前推动美国期货市场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梅拉梅德,一直以来扮演着“传教士”角色,不遗余力的在全球各地推进期货市场国际化。而这一次他的目标似乎是中国。

  毕生推动期货市场国际化合作

  开展全球范围内期货市场的国际化合作,是梅拉梅德在多个场合表达出来的终极追求。也正是1987年美国股灾时以梅拉梅德为首的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与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的同舟共济,才使得当时的金融期货市场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在梅拉梅德全球经营战略思想指导下,在世界各地进行金融衍生品的教育和推广,早期曾帮助组建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LIFFE)和欧洲期货交易所(EUREX),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亚洲。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先后进入新加坡、日本市场。目前,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已与国内三大期货交易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梅拉梅德指出,中国需要一个和世界市场进行对等反应的机会。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将使国家资产有良好的分配,而这将有利于推动国家资产结构的改善。“金融体系是否成功主要表现在对资产分配是不是合理。”他说。

  关注中国金融衍生品推出

  似乎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已经领了梅拉梅德的情。昨天,被聘为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名誉教授的梅拉梅德在讲演中称,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金融衍生品的重要性,并在考虑下一步如何做。他透露,中国证监会将会推动股指期货。

  一位现场聆听演讲的业内人士说,梅拉梅德的此番演讲以及其他一些迹象表明,现在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建设不再是过去的“雷声大雨点小”,而是“雷声大雨点也大”。

  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主任唐旭看来,推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衍生品时机已经成熟。他说,中国以商品期货为代表的衍生品市场已有10年历史,已建立了一系列的风险管理措施和制度。对此,梅拉梅德建议,要想有一个完善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就必须对这个市场有很深的了解,同时应该有相关法律条例去监管市场。

  梅拉梅德的讲演让人看到了这位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美国股灾余震中挺身而出捍卫期货市场利益的“斗士”的激情。他在演讲结束时热情地鼓励现场听众:“我们希望在各个方面推进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我们相信,当中国人民享受金融衍生品的益处时,全球的人民也将从中获益。你们当中的一部分人未来将成为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领袖!”

  ■个人小史

  梅拉梅德,金融期货创始人

  利奥·梅拉梅德(Leo Melamed)被全球公认为金融期货的创始人。他幼年即因逃避纳粹迫害而远离故国波兰漫游成为“国际人”。他始终信奉自由市场经济,执著于期货市场国际化的“传教”工作。

  1972年,梅拉梅德创办了全球第一个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国际货币市场(IMM)。

  在以后的几年里,梅拉梅德为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引入了许多不同种类的金融交易手段,包括外汇、短期国库券、欧元,并在1982年提出了

股票指数期货。

  1987年,梅拉梅德引入世界第一个电子期货贸易系统,并由此确立了该系统奠基人的地位。梅拉梅德在美国期货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他的帮助下,美国的期货市场已经成为金融风险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梅拉梅德现任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的荣誉主席。(编辑:刘洋)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