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生活 > 正文
 

山西边远乡村村民“小病扛着,大病等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4日 08:32 中国消费网

  当看一个小病所要投入的路费成本都成为问题时,农民的“看病难”与城里人惊呼的“看病难”之间的分别不言而喻。

  “小病扛着,大病等死。”这是本报记者在各地农村采访中经常听到的一句话。这句话的背景是:贫困和遥远的就医路途。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疾病缠身的农民们,想要了解自己的病情是困难的,而治疗则无异于一项“大工程”。

  3月中旬,本报记者从北京出发,分赴山西(革命老区浑源县)、青海(西部边远地区共和县)、黑龙江(东北边陲绥滨县)等地农村,期望向您呈现贫困农村中现实的医疗状况——这其中,包括那些被贫困包围的乡村、被疾病困扰的农民、困境中坚守的乡村医生和处境堪忧的乡村卫生院。

  采访地点:山西省浑源县西王铺村

  采访时间:3月17日

  “给我也检查检查吧!”记者刚从面包车里下来,一个村民便凑了过来。他以为村里来了医生。

  这是一个人均年收入不足500元的村庄,唯一的“赤脚医生”也因贫穷而改做他行。因贫穷和就医路途遥远,许多人得病后,当小病成大病,甚至到了残疾和临近死亡时,都不知道自己得的是什么病。

  从没去过医院的病人

  西王铺村横卧在恒山支系绵延的山峰里,村子被一条窄窄的公路分成两半,一半坡上,一半山谷。

  3月17日这一天,阳光温和。上午10点钟,72岁的赵登旺蹲在路边晒太阳。在记者表达了想去他家看看的意图后,赵登旺慢慢地站了起来,一瘸一拐地往家走。

  同行的当地村民王瑜说,赵登旺的腿瘸了很久,还有“抽风”的毛病,有时正晒着太阳就突然翻倒在地上。不过,赵登旺并不知道自己是什么病,因为他从没去医院看过。

  赵登旺的家是一间低矮的土屋,土墙上布满裂缝。赵登旺的老伴听见有生人进门,大声地问出了什么事,并使劲睁眼。60岁的老太太眼睛几乎是失明的,她说“小时候就看不清楚”,但从没去过医院。她的活动范围仅限于炕头和屋子,已经很多年没走出过院子。

  屋子里,赵家的所有财产是一张大炕、两口缸、一个大锅和一个铝盆。两口缸中,一口盛着水,另一口里面有几个发黑的土豆。

  王瑜说,老赵没有劳动能力,因此没有任何收入,目前主要靠村民接济。

  由于村里人均年收入不足500元,赵登旺得到的接济并不足够应付生活。赵老太太说,家里很多时候一天只吃一顿饭,有时干脆不动烟火。

  出了门,王瑜告诉记者,老赵唯一的儿子一年前得急病,还没来得及送到医院就死了,而老赵两口一直不知道,也没人忍心告诉他们。

  老赵一家三口,一死两残,都没有找医生看过病,他们甚至没有到达40公里外的县医院的能力。

  路费与病情之间难选择

  出了赵登旺家,记者又到王瑜的家中看了看。

  在西王铺村,至少80%的人家房顶没瓦,很多土坯的房顶上长有枯草。但王瑜家的房顶是盖了瓦的。一名同行的当地人说:“房顶上有瓦的,就是富裕的人家。”

  “富裕”的王瑜家里,除了锅碗瓢盆外,值钱的财产是一台17英寸的黑白电视和一台60元买来的录音机。

  炉子上,烤着两个黑黑的过了冬的土豆。王瑜面有得色,说:“我有粮,有煤。”

  王瑜一家的主要收入靠种粮食,年收入约三千元。他有腰痛的毛病,老伴则有高血压、冠心病,一年看病花费一千五六百元。

  王瑜说,他每次看病都是一个“大工程”,要去一百多公里外的大同市,来回需要6个小时,路费40多元(春节时要60多元),看一次病约花费300元。

  这样的“大工程”,如果不是迫不得已,王瑜并不会实施。

  在西王铺村,几乎每到一个人家,就能看到一两个有病在身的人,但像王瑜一样能看得起病的人并不多,有的人家连路费都出不起。

  记者采访中,村民误以为来了医生,纷纷过来讲述他们看病的难处:“看个感冒得跑十几里路”,“买药还要找人捎”,“很多人有病不看,扛着”……

  见记者问这问那,但一直“不看病”,他们渐渐安静下来。一个男子突然问记者:你带药了吗?我要买药。

  当听说是来采访的记者,那男子“噢”了一声,眼神中闪过失望,转身走了。

  赤脚医生因贫困改行

  西王铺村目前没有医生,更没有诊所。村里本有一个毕业于大同卫校的赤脚医生,叫刘济世,但两年前他“弃医从商”,目前在“跑”出租车。

  记者到刘济世家时,他正在外面“跑路”。他的妻子说,因为实在挣不到钱,丈夫才改行的。

  “一年也就进2000块钱的药。”刘妻说,当时两天平均有一个人来诊所看病或买药。按20%的利润计算,一年收入也就是400元。

  当村里唯一的“赤脚医生”改行后,村里人即便看普通的病也要去6公里以外的大仁庄乡卫生院。但步行一个多小时或者花几块钱坐班车,显然不是村民愿意付出的成本。

  事实上,大仁庄乡卫生院因落后的医疗条件并不被村民信赖。卫生院是一间平房,里面所有的医疗器械只有三件——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因此,村民看病多选择去县医院(来回路费10多元),或去大同市(来回路费40多元)。

  王瑜说,面对“昂贵”的路费,许多人选择不看病,当小病熬成大病,需要去大医院看的时候,更多的人选择了放弃,或治疗到一半的时候放弃。

  西王铺村户籍人口500人,目前实际人口约300人,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多数老人患有疾病。

  浑源县卫生局李副局长说,在大仁庄乡,80%的村子,收入和医疗条件如同西王铺,而在浑源县,80%的乡镇如同大仁庄乡。

  一个病人1万元的生命困境

  采访地点:山西省浑源县广泥沟村

  采访时间:3月16日

  一群孩子中,一眼看过去,目光就会定格在10岁的张迎莲身上。她眼神里的灵光、嘴角的微笑,使人抑制不住想去看她一眼。

  但她的命运并不乐观。3年前,她被查出先天性心脏病。邻村也有几个孩子得了同样的病,其中一个孩子3岁时便死了。

  乡卫生院院长说,像张迎莲这样的情况,如果不手术,很少有人活过20岁。

  为救女儿父亲自学成医

  张迎莲知道自己有病,但她并不清楚是什么病,也不知道这个病意味着什么。

  摄影记者的镜头对准她时,她显得有些紧张。她努力想作出平静的样子,但很快眼神就躲闪开了。

  张家房间里的大炕上方,扯了一根绳子,上面拴着输液的管子。这是张迎莲的父亲张万仁用来给她输液的。

  张万仁是广泥沟村的赤脚医生。村里本没有医生,因为女儿的病,他自学了输液和基本的医疗知识,除了给女儿输液外,还顺便替村里人看看病。

  1万元困住一家人

  十几袋胡麻类的粮食,堆积在外屋,那是张家所有的财产。张家有15亩地,年收入一千多元。

  张迎莲符合民政部“爱心助医行动”的条件,张家只需出一半医疗费,就可以让她接受手术。但张家出不起这1万多元钱。

  “她爸爸很清楚她的病情,也很着急,一直想给她做手术,但做不起啊。”乡卫生院院长刘喜文说,“说难听点,孩子就是在等死啊!”

  孩子不知生命面对威胁

  “45减20?是25!17加18是35……”对于记者的现场“测试”,张迎莲眼珠转动一下,脆脆地答着。

  张迎莲正在读小学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是班里第一名。她读的是“复式班”——一年级至四年级都在一个教室里上课,由一名老师任教。

  “这就是我的座位!”村支书打开教室门后,张迎莲跑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接着又跑到黑板前写字。她写下的是自己的名字。

  从教室出来后,张迎莲很快不见了。当记者走向村口,看到她站在路边,脸上带着天真的微笑。

  她并不知道,大人们正在为1万元发愁。目前,她的父亲能做的,除了给女儿输液之外,就是企望死神晚些到来。(编辑:谭捷)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