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享尽政策优惠和政府拨款,一边是不用上缴任何利润;一边是垄断地位下百姓大力输血(虽然是被迫),一边是睡在国家襁褓里独占垄断资源———显然,国企巨亏是不能容忍的,因为站在理性经济人的角度,作为国企所有者的“全民”做了非常不划算的交易:公共资源投入进去了,自己的血汗钱贡献进去了,到头来不但一分钱红利没分着,反倒还亏了一千多个亿。
虽然“股东虚置”让我们没有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但是作为“股东”,国民当然有权质问国企产生如此糟糕经营业绩的原因。对此,有关方面给出了四点原因:产品成本上升较快、价格机制尚不完善、产能过剩效应开始释放、缺乏核心技术。
我不知道,所谓成本高与价格机制不完善,是否可以理解成涨价涨的还不够多;同理,产能过剩也许可以理解成MBO(管理层收购)的还太不够,缺乏核心技术可以理解成政府投入的还忒少。———但是可以肯定,这些原因是浅层而不充分的。在我看来,至少有两大深层原因被严重忽略了:腐败的泛滥和问责制的缺乏。
和所有的公共物品一样,国企也面临着“公地悲剧”的命运。因为国企虽然在产权意义上属于全民所有,但实际的经营权、决策权、收益权、利润分配权,都脱离于所有者而被少数人操纵。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腐败泛滥是国企“公地悲剧”的最直接表现。这种腐败,既表现在经营者对国有资产的掠夺:上亿的资产1500万被卖掉等等;也表现在经营者与普通职工相差三四十倍乃至更多的高额薪酬:再穷的国企庙里也一定住着一位富方丈。
权力的不受约束与腐败的泛滥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对“同义词”,要想遏制腐败,首先就得约束权力。要实现对权力的约束,就必须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监管机制。在这套机制里,作为“底部封口”的问责机制自然是最不可或缺的。可以说,如果没有健全的问责机制,那么就算再透明,也吓唬不住任何人。好比一个非常透明的塑料袋子,我们能清楚地看见里面每一个细小的污点,但是由于袋子底部没有封口,我们便只能眼睁睁看着污物来去自如,而无法实施任何制裁。
赢利了就是国企老总的经营业绩,即便完全是由于垄断和政策扶持所致;亏损了就是市场问题,跟国企老总经营失败无关———毋庸置疑,这是没有任何道理的,权利和义务、风险和收益是明显不对等的。那么,眼下我们倒急切地希望看看,国企巨亏之后,有几位国企老总会被辞退,又有几顶乌纱帽会被掀落———就算是“全民股东”花钱听个“响”,难道还不行吗? (编辑:李旭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