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财政支出突出“以人为本”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8日 08:42 中国消费网 | |||||||||
湖北省当阳市农民郑昌芬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往年家里收入的一大半都得花在看病吃药上。去年,郑昌芬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住院做了心脏手术。按照合作医疗的有关规定,她得到了最高报销额2万元的补偿。 2005年,中央财政调整支出结构,安排资金5.42亿元,用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补助,为农民解难。郑昌芬正是这一保障体制的受益者。
据了解,使广大农民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得到保障,是“十一五”时期国家财政工作的重点之一。今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范围将从去年的23.7%扩大到40%,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的补助标准将进一步提高。 财政部长金人庆指出,以人为本,是“十一五”时期公共财政建设的一条主线。2006年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提出:“压缩一般性开支、向农村、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倾斜……”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教授对此解读说,这标志着国家财政从“投资型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型。财政的根本职能是公共职能而非生产职能。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公共财政的公共性表明国家要不断地谋取、增进国民福利,其显著性标志是国家承担社会保障责任。 1998年我国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之后的五六年,中央财政每年将数千亿元人民币的国债发行收入直接用于投资,经济发展连续保持了增速前行。与此同时,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这类真正的公共和准公共支出严重不足。 据劳动保障部官员介绍,2006年中央1号文件锁定“三农”问题,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这个文件改变了历年来中央财政预算在这方面一片空白的状况。五保供养是我国农村一项传统社会救助工作。新修订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今后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在地方人民政府预算中安排,中央财政对财政困难地区的农村五保供养给予补助。这一规定实现了五保供养从农民集体内部的互助共济体制,向国家财政供养为主的现代化社会保障体制的历史性转变。 财政部和劳动保障部还联合下发通知,从今年开始,对2005年无法完全完成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工作的中央企业,增设特定政策补助资金,由中央财政支付。国家财政预算报告显示,中央财政今年将安排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和就业再就业支出1859.8亿元,比去年增长14.5%。 据了解,国家财政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和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将主要用于农村。今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将给予全部免除学杂费;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都将享受免除学杂费优待。 有关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财政政策转型,并不意味着财政将从建设投资领域全盘退出,而是要赋予其更多、更重的宏观调控战略职能,更好地优化支出结构,消除经济发展中的不健康和不稳定因素,保证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国家将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公路。2006年支农资金的增量将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将高于上年;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将高于上年。财政还将进一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的投入。 中央财政还将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今年中央财政对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将达到1359亿元,比去年增加238亿元,增长21.2%;对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资金将达到200亿元,比去年增加40.77亿元,增长25.6%。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教授指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将导致潜在的购买力无法转化为现实。许多东西不是民众买不起,而是不敢买、是后顾之忧太多不敢消费。不敢消费的同时,将会导致国家的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外贸出口。工薪阶层和农民是目前我国消费潜力最大的人群。完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四项制度改革,有利于扩大和刺激消费需求。 此外,国家财政还将建立和完善财税政策的激励约束机制,增强企业自主发展、自主创新、自我搞活的能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企业效益提高。 (编辑:李旭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