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生活 > 正文
 

“亚元”纯属炒作 “亚洲货币单位”无时间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8日 08:34 中国消费网

  “亚洲货币单位”公布无时间表

  近日,日本共同社一则消息再次将“亚元”概念推向前台。该报道称,亚洲开发银行将计算出亚太地区共同的外汇指标“亚洲货币单位”(简称ACU),并从6月底之前开始公布。亚行此举目的在于监测亚洲区域货币对美元和欧元等主要货币的整体动向,帮助各国及地区的货币当局采取灵活的外汇政策。

  在数次“亚元”诞生说的炒作中,这次似乎是离终点最近的。

  然而,3月26日下午,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向《中国经济周刊》证实,“亚元”和“亚洲货币单位”是两个概念,亚行对于“亚洲货币单位”的研究工作也正在进行当中,何时对外公布,尚无具体时间表。

  对于有媒体称“亚行研究的亚洲货币单位将于6月底前推出”的消息,汤敏说,该消息是亚行一位日本的官员在接受日本共同社采访时所说的。“但该官员现在还在外边,我们暂时无法和他取得联系。”汤敏说。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我现在不知道这个事情,但如果有具体的时间表,亚行内部事先应该会有通知。”

  亚行新闻官阚磊也曾表示,近来又被炒作的“亚元”,是对他们要公布的“亚洲货币单位”的曲解。他们从来没有用过“亚元”的说法,将于今年内推行的“亚洲货币单位”和“亚元”完全是两个概念,至于“亚元”,那至少是几十年之后的事。而且,“亚洲货币单位”具体什么时间能够公布也是个未知数。

  另据英国《金融时报》援引一位亚行官员的话称,“由于在亚洲货币单位应包括哪些货币以及它们的权重如何分配等问题上存在政治和技术上的争论,该计划已被推迟。”

  “一篮子”的建议

  “2006年早些时候,亚洲开发银行将推出一个由一篮子亚洲货币组成的概念性的货币单位,以促进区域合作的发展”——亚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办公室主任河合正弘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这段表述,引来人们对“亚元”推出的种种猜想。

  作为亚行行长的特别顾问,河合正弘表示,亚行正在研究如何编制这一货币“篮子”,包括如何设定每种货币的权重。亚行计划最初由日本、中国、东盟、韩国等共计13种货币为基础计算出该指标。

  他说,“我不知道我们是否会最后把它叫做亚洲货币单位(ACU),但我们的确计划以东盟加3的13个国家的货币为基础推出一种新的货币单位。”“通过观察这一指数,我们希望能够分析东盟加3的13国货币作为一个整体相对美元或者欧元的汇率变化趋势,以及这13种货币中的每一种相对于13种货币的均势是如何变化的。”

  正是这番话引来了媒体对“亚元”诞生的炒作。但亚行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强调,亚行一直反对用“亚元”一词取代“亚洲货币单位”。他说,ACU充其量只是概念性的货币单位,河合正弘去年12月的表态代表了亚行最“真实的态度”。河合正弘当时指出,如果各国认为亚洲货币单位有益,它们可以在将来的贸易中使用它进行支付,或者发行以亚洲货币单位计值的债券。

  亚洲货币单位(ACU)实际上类似欧元(EURO)的前身EUA(European Unit of Account)和ECU(European Currency Unit)。EUA诞生于1975年3月,ECU诞生于1979年3月,而欧元诞生在1999年1月,正式流通于2002年1月。欧元是在EUA和ECU逐渐被欧元区成员国广泛使用、熟悉,并最终接受后,才顺理成章地出现的。

  在欧洲汇率机制(ERM)中,欧洲货币单位发挥着成员货币汇率偏差指示器的作用,为上世纪80和90年代欧洲的货币稳定做出了贡献。在1991年达成里程碑性质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后,欧洲实现货币联盟的进程开始加速,并在1999年1月正式推出单一货币——欧元。

  “亚元”争论

  但是,由于亚洲各国之间的经济差距比当时的欧洲要大得多,政治关系也更复杂,所以初期推出的亚洲货币单位还不可能具有欧洲货币单位当时所起的作用。

  亚洲货币单位即使作为虚拟货币单位,其经济基础和国际政治环境基础都不能给予货币一体化强力的支撑。所以有专家称,亚洲货币单位即使出台,象征意义也大于实际意义。亚洲货币单位在短期内成为“亚元”并不现实。

  实际上,对“亚元”的争论由来已久。“亚元”这一概念是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出现的。在随后2000年东盟10国及中日韩财长在泰国清迈达成协定,正式讨论了关于设立亚洲调汇体系。在此基础上,2004年推出亚洲债券基金,第一期10亿美元立即被各国承购完毕,2005年初推出的第二期20亿美元也被承购完毕。亚洲债券市场协定得到强有力的推进。目前,各成员国在“10+3”框架下先后签署了16项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总规模达365亿美元。

  业内专家认为,亚洲货币单位的出现将进一步推动已初露端倪的亚洲货币一体化进程。专家表示,尽管出现一个亚洲中央银行和一种亚洲共同货币可能还需要10年时间,但是亚洲货币金融一体化的进程正在加快。

  对于亚洲共同货币,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博士刘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亚开行这种方案是不切合实际的,在亚洲经济一体化过程当中,实行亚洲的统一货币,创造“亚元”一直是一个梦想,但亚洲目前的情况和当时的欧洲有所不同,亚洲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和经济差距较大,一体化程度较低,因此,“亚元”的正式诞生仍需经过相当长的时间。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许健的观点与之不谋而合。他认为,因为亚洲的历史、地理环境与欧洲都不相同,欧元的道路在亚洲是行不通的。他认为,亚洲有几个经济强国,经济强国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亚元”的进程,中日关系的紧张成为“亚元”推行的一大障碍。

  许健表示,“亚元”如果能够推行,对各国关系的协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又因为亚洲各大国关系的不稳定,“亚元”成为真正的亚洲共同货币的道路也将十分艰难。

  不易仿照欧元

  按照亚行官员的说法,亚洲货币单位将参照欧元的前身欧洲货币单位设计的,采用“一篮子货币方式”,将按比例反映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及贸易额,所以日圆、人民币和韩元的比重较大。

  基于此,有人认为,亚洲货币单位有望成为亚洲共同货币的“原型”。对此,中央财经大学证券与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教授表示除了担心,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如果照搬欧元的设计方法和思路对于“亚元”来说是不可行的。

  他认为,国家经济、政治基础的差异是导致不能照搬欧元的主要原因。同时,各国金融市场状况千差万别,各国货币是否能自由兑换表现出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对汇率制度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即便如此,国内有学者还是认为中国应该积极地面对“亚洲货币单位”。 “中国应该积极的面对。”许健认为,从经济上来看,亚洲货币单位的产生可以大大增强人民币在亚洲货币中的话语权,这一点从长远来看是至关重要的。取得强势的话语地位不仅可以在未来亚洲货币向更深层次合作的发展中占据首要地位,更能够稳定人民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关系,同时对于稳定世界经济发展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货币的产生,就是为了方便交换、降低成本、加快交易,统一的区域货币甚至全球货币是一种进步和趋势。”刘涛认为,统一的货币有着种种便利,亚洲开发银行先行推出一种概念性的货币符号,衡量和便利亚洲贸易和资本流动是可行的,还可为亚洲货币的进一步合作有利条件。

  但刘涛也指出,亚行拟推出的ACU还不算真正类似ECU这样的“亚洲货币单位”。从欧元产生的历史看,是在区域长期协作的基础上,欧共体形成之后才正式诞生;而且还是在内部自由贸易的基础上,才出现了相对一致货币符号ECU的。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欧洲货币单位”规定了欧共体各国货币与ECU的浮动幅度。有了这样的基础,再经过长期的磨合,才出现了欧洲中央银行,推出了统一的欧洲货币。

  对此应该持肯定的态度,并积极为各种货币合作做好准备工作,这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人民币强势的国际地位,从而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便利。

  资料:“亚元”之路

  1997年 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在东盟国家首脑会议上最早提出关于建立“亚元区”和“东亚元区”的设想。

  1999年11月 东盟10+3(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峰会在马尼拉通过了《东亚合作的共同声明》,意在加强金融、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协调合作。

  2001年 上海APEC会议期间 “欧元之父”蒙代尔发表了自己对未来世界货币格局变化的看法:“未来10年,世界将出现三大货币区,即欧元区、美元区和亚洲货币区(亚元区)。”他的这一论断为亚元区的建立带来了生机勃勃的希望。

  2002年7月6日 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警告说,亚洲若想实行统一的货币将面临巨大挑战,会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普罗迪说,促成统一货币意味着结构改革和真正的经济发展趋同。欧洲用了50年时间才形成统一的市场、货币和共同政策。欧盟目前只包括15个国家,总人口不过3.8亿。与欧洲相比亚洲国家及人口众多,建立统一货币的难度要大得多。

  2003年 蒙代尔建议,设立由亚洲地区某一组货币组成的共同货币,争取在每个国家不放弃本币的情况下,能让一种叫做“亚元”的区域性货币在亚洲流通—亚洲货币。

  2004年 博鳌亚洲论坛年期间,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虽然目前各界对推出亚洲统一货币“亚元”反响热烈,但现在推出“亚元”依然“为时尚早”。

  (编辑:李旭波)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