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出的701种危险消费品中,中国制造的竟占了一半
欧盟委员会日前公布了《2005年非食用危险消费品年度报告》,共列举了701种危险产品,包括电器、玩具、健身器材及家居和装饰用品等,其中竟有50%为中国制造(包括香港)。一时间舆论哗然,人们纷纷猜测,在“特保”、反倾销之后,欧盟是不是又要树起新的贸易壁垒和中国产品较劲。
危险品中玩具和电器是大头
随着“中国制造”出口欧盟越来越多,双方的贸易摩擦也日益频繁,欧盟的保护手段层出不穷。高额反倾销税、特保措施、专利诉讼自不必说,从2004年起,欧盟还设立了专门机构,负责验证各类消费品现实和潜在的“危险性”。这已经是欧盟第二年发表相关报告,报告称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的非食用危险消费品,2005年比上年翻了一番还多。
该报告的负责人贝尔纳多·德洛古透露,在今年报告涉及的危险品中,中国产品的比例高达50%,这主要是由于欧盟对电器类和玩具类的产品“格外重视”。在发现问题的产品中,电器类产品占34%,玩具类产品占到了26%,“而中国正是这两大类产品的主要出口国”。欧盟每年进口的玩具中,80%左右来自中国;而中国每年出口的电器中,1/4是运往欧洲的。
商家也有人提醒加强安全意识
但是,德洛古同时也承认,其实中国很多产品的质量非常好,特别是高档产品的质量更是有保障,但“问题的关键是设计意识”。
在位于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亨内斯—毛里茨百货商店,经理约斯特伦带本报记者参观了店内出售的大约数百种中国商品。从十几克朗的打火机到数千克朗的高档玩具,应有尽有。很多商品像鞋子、衣服等,单从质量上来看,已经很难分清哪些是中国制造,哪些是欧洲制造。但是诸如打火机、手电筒和玩具,却很容易分辨。因为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而言,中国货要漂亮得多。
谈到设计意识问题,约斯特伦也有自己的看法。他拿起一支中国产的圆珠笔对记者说,这支笔的质量没有任何问题,设计也很美观,笔身的顶部是一只可爱的大熊猫,像这样的笔在瑞典很受儿童欢迎,因为他们会把它当成一个很好的玩具。但约斯特伦认为,儿童可能会因为好玩而把笔放在口袋中,或者由于好奇而把笔拆解,这样做很容易对儿童的身体造成伤害。还有那些做成汽车、动物或者玩具手枪模样的打火机,对儿童来说更是存在“很大的隐患”。
约斯特伦又带着记者来到家电柜台,取出这里出售的一款中国产无绳电话机说,与其他国家的产品相比,这款话机非常小巧,但他认为设计师也许过于关注如何缩小机身,却忽略了电池盖容易脱落的问题,如果电池散落,就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最后,约斯特伦领记者参观了商场的电控室,这里几乎是清一色的“瑞典制造”。记者发现,这里仅保险丝就布满了整整一墙,每个保险丝的规格各不相同,外部由陶瓷制成,顶端和尾部各留有金属点,当某条线路出现短路时,尾部金属点就会脱落,但不会有漏电危险。约斯特伦表示,这种瑞典的产品虽然显得比较笨拙,但却更加安全可靠。“中国产品的设计非常精巧,但如果能从安全理念上有更多考虑,将会更加完美”。
了解市场有利于掌握市场
那么,中国产品如何避开这些问题,更好地适应欧洲市场呢?记者为此又找到了瑞典全国消费者政策及消费者接待会的伊娃·林霍尔姆女士。
在谈到中国产品时,伊娃认为,很多中国生产商对欧洲市场还缺乏足够了解。她举例说,相对产品造型而言,欧洲的父母更关注产品对儿童来说是否安全。再比如中国的家具,欧洲人最看重的是环保而非设计。任何一个国家向外出口产品,都有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现在中国已经很好地完成了第一个层次的工作,就是打开欧洲的市场,而如何更好地融入这个市场,除了要了解市场的需求外,还要熟悉和掌握市场的标准,这涉及到当地的文化、传统和理念等很多方面。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中国的产品才能掌握市场的主动。
伊娃女士说的未必全面,中国产品在欧洲卖得好,说明消费者对这些产品的设计总体上还是满意的,但她所强调的“安全性”问题,也的确值得中国企业认真倾听和思考。(环球时报驻瑞典特派记者 雷达) (编辑:谭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