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与现状 西溪湿地是“杭州之肾”
如果把西湖比做大家闺秀,那么西溪就是位美丽村姑。当2005年五一开放的我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西溪进入人们视野的时候,看惯了西湖的杭州人被这片距西湖仅5公里的湿地感动了,南宋以来幽处于杭州西北角的这片山水相连的湿地,经历了1600多年,从原有的60多平方公里的湿地面积减到10多平方公里。而如今,它又重现“一曲溪流一曲烟”的
生态魅力。
体验 河道拓宽后水不那么清了
●许晓静,媒体工作者
西溪景致充满原始野趣,空气好,植被茂盛,一位同伴还发现了一种罕见的蘑菇名品。我们乘的是电瓶船,一船可坐三四十人,河道都是拓宽过的,据说原本的河道非常窄,当地居民都是划扁舟进入的,拓宽后河水没有以前那么清了。现在湿地内还有许多地方是大船开不进去的,想进去参观,只能乘1-2人的小木船。1个多小时的行船中,游客还能登上几个滩涂小岛。河道边正在修建一处高档酒店。据说,以后游人可以在湿地过夜并夜游。但我感觉这与周围环境并不协调。
守护 湿地公园不是普通风景区
●梁进,西溪湿地公园管委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西溪湿地公园探索的模式有别于自然保护区,也有别于城市公园,它是以保护为主,适当加以利用。因为一千六百多年以来这里就一直有人类的介入,又处在城市边缘,因此如何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更显重要。
西溪湿地公园建设中以“生态优先”为主,一期工程3.46平方公里,其中94%的面积为生态绿化,仅6%建设。原住民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表演,是体现湿地农耕文化的一部分;另外,文化内涵是西溪湿地独具魅力的地方。洪氏家族及其《长生殿》引起了红学家的兴趣(目前有说法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洪升),传说西溪还是水浒创作地,越剧首演地,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挖掘。
要保护好湿地,保护水系很重要。我们采取的措施是内外结合,内部通过生物处理,养殖鱼类;外部与运河相连,利用周边水系进行调节。另外,通过门票价格(门票40元,船票40元)以及控制游客量(一期工程可控游客量在3000人左右)来进行调节。要保护好这样的湿地公园,管理者不能把它当成“风景区”指望它生财,游览者也不能把它当成“风景区”一样来参观,它提供的是一种和谐社会的样本。
活着的农耕湿地文化
●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指挥部
我们会选择部分世代居住在此的农户,迁回西溪湿地内,并组织农民耕种、养鱼,既保留“活着”的农耕湿地文化,也可承担旅游展示和服务功能。此外,河渠行舟、碧潭网鱼、竹林挖笋等民俗,也有望成为游客参与项目。
专家 保护和利用间的平衡点
●陈克林,国际环保组织“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主任
西溪有1600多年人为干预的历史,已不是国家生态保护区意义上的原始生态湿地,因此,西溪更适合走“湿地公园”的发展之路。在保护和合理利用之间,完全能够找到平衡点。
适度生态旅游的湿地区域
●崔丽娟,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湿地公园是以具有一定规模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在对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生态功能进行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对湿地进行适度开发,可供人们开展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以及适度的生态旅游的湿地区域。
借鉴 香港米埔湿地公园
●胡勘平,《中国林业》编辑部主任
湿地资源,有的是原生态的,如扎龙湿地、若尔盖湿地等,适合开展生态旅游,而城市近郊的湿地,像西溪,具有湿地景观,但在独特性、丰富性上不能与前者相比,开发成湿地公园,也需要划分功能区,限制游客人数。线路型旅游不适合,最好是自助游。香港米埔湿地公园在保护开发上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编辑:王彦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