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报记者 庞凡/文
模仿王海的打假英雄
冯志波刚刚接待完中央电视台的来访记者,此时已经是3月12日的晚上10点多,他的QQ上向记者发来“拉票信息”——请投黄志宏一票。
冯志波是湖北天门人,只有高中学历,1989年从家乡来到武汉汉正街做起服装生意。1997年底受王海的启发,冯志波开始了他的“打假生涯”,而当时他的目标就是药店售假。
没有买假货的经历,也没有索赔的经验,冯志波的“第一次打假”全是靠模仿王海,他买冒牌衣物、文具、小电器等进行索赔获利,成功的事例不少,但一次失败却给了他重创。1999年6月,冯志波在一周内分4次从亚贸广场购买进口耳机114副,共计人民币12540元。尔后,冯以所购商品没有中文标明的厂名厂址及说明,不符合我国《产品质量法》为由,向武昌区法院起诉,要求亚贸广场双倍赔偿并公开道歉。一审中,冯志波因没有提供充足的证据来证明其所购耳机是假冒伪劣产品,被武昌法院驳回诉讼请求。冯志波不服,上诉至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中院最后也作出了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终审判决。
冯志波失败了,他不单是要将那一大堆耳机堆放在床头,而且还要承担所有的诉讼费。他总结这次耳机赔偿败诉一案,发现问题出在举证上。“打假并不像别人想象的那么容易,我们必须掌握充分的证据。”冯志波开始反复思考,而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发现街上的电线杆、墙壁上都贴满了“治性病”的广告。“药品打假也可以获双倍赔偿,只要掌握假药品的证据,获赔就不会有任何风险!”
走街串巷,暗访10多家药店后,冯志波认准一种叫“菌必治”的药品。起初他花180元钱买了一瓶,仔细观察发现,包装上是英文字母,翻译为:意大利IBP药厂生产。而撕开包装,就会看到印在玻璃瓶上的几个字:“利多卡因”。
而“利多卡因”只是很普通的一种消炎药,1至2角钱一支,一盒也只不过2元钱左右,而市面上却卖到了180元一盒!他经过进一步的查询得知,意大利根本就没有IBP药厂。
掌握了证据,双倍索赔有了十足的把握,但因为耳机索赔失败,他还不敢大量购进。冯志波说,他第一次在汉口的一家药店购买了10盒“菌必治”,共计1800元。第二天,他将此药拿回,要求店主双倍赔偿,他原以为会有一番口角,但没想到索赔相当顺利,话一挑明,店主当即将10盒“菌必治”收回,并赔偿了他3600元钱。
初尝战果,冯志波与曾在一起做生意的3个朋友商量之后,关闭了自己的服装门店,4人拿出资金,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分别在10多家药店里,购买了价值20多万元钱的药品,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菌必治”。
几天后,他们分别到这10余家药店进行索赔,索赔过程中,大部分都很顺利。
对于打假的收益,冯志波说:打假实为一项“暴利”职业。他透露,一年下来,他们4人共赚了几十万元钱。
随着打假名气的鹊起,1999年冯志波被媒体评为“中国个人打假20人”之一。不久前与人合办“楚天维权网”,将打假重点指向“绿色食品”,在湖北等地法院起诉商家销售假冒绿色食品,要求商家退一赔一,大多获得法院支持。
打假不是都“名利双收”
尝到“甜头”的冯志波认为药品打假行业仍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他和别人合伙注册了一家商务调查公司,专事药品打假索赔。但是事情并没有沿着冯志波预定的轨道发展。
1999年10月,武汉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一成立,就开始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一股以政府职能部门牵头的药品打假之风迅速席卷武汉三镇。冯志波的这帮“专业打假队”也开始逐渐趋向衰落。“主要是现在药监局逐年加大了对药品售假、制假的打击力度。”当记者问及其打假衰败的经历时,冯志波说,“还有就是国家法律目前对个人打假,即所谓的职业打假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因此各地法院作出了不同的判决。一方面是法律的漏洞;另一方面,我听到很多法官都说过这样的话:我们也干脆去改行打假,你们购买一笔假货索赔得逞后,将是我们多少个月的工资。虽然是句玩笑话,但足以反映了某些法官认为打假人从中可以得到‘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他们没有想到,那些售假者所获得的利润是多少?”
冯志波向记者列举了一组数字:目前,国家质监总局查获的假冒伪劣产品货值111亿元。而据权威部门保守估计,目前,我国市场上存在的假冒产品总量超过了1370亿元,假冒产品的查获率不足10%。
就像当年受王海影响一样,现在的冯志波受了著名民间维权人士黄志宏的影响,最近开始关注公益维权。最近,两人针对媒体上泛滥成灾的虚假非法广告,准备将在武汉掀起一阵打击非法广告的旋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