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消费者权益十大事件(上)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5日 14:25 中国消费者报 | |||||||||
本报记者 吕勇 一起起发人深思的事件,伴随着一场场捍卫权益的斗争。3·15年度报告推出的“2005侵犯消费者权益十大事件”,都曾引起过消费者的广泛关注。这些事件严重危害着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消费取向、维权意识,折射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或食品安全隐患、或信任危机、或制度缺陷、或监管漏洞……在3·1
1 “苏丹红”风波 ●事件回放:2005年2月18日,英国食品标准署向消费者发出食用含有添加苏丹红色素食品会致癌的警告,并公布了30家企业生产的可能含有苏丹红(一号)的359个品牌的食品名单。英国方面的消息很快传入我国,随后,我国政府对苏丹红(一号)下达追杀令,各地工商、质检、检疫等部门紧急联动,从生产、流通、餐饮各环节拉网式围剿苏丹红(一号)。经查,我国可能含有苏丹红的进口食品或原料多达618种,一批辣椒酱、辣椒粉、辣腐乳、酱腌菜、辣椒萝卜、方便面、熟食里均相继发现苏丹红(一号),其中包括部分在我国销售的肯德基、亨氏产品。 ●结果:2005年3月29日,有关苏丹红的检测标准公布。同年4月11日,我国境内“苏丹红”事件的元凶广州田洋食品有限公司的两个主要涉案人被缉拿归案。至此,一场历时3个多月、影响面波及全国的“红色”风波暂时告一段落。 ●评点:“苏丹红”事件,是一个典型的食品添加剂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从性质上看,它属于食品行业中大规模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恶性事件。此次事件像一块试金石,考量了食品企业的社会道德,也考量了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它更提醒我们,必须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监管机制和法律约束机制。 2“绿色蔬菜” 造假 ●事件回放: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嘉禾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违规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和产品编号销售自产蔬菜,又进一步扩大使用范围,从沈阳几家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大量购进普通蔬菜,经过摘拣、包装,贴上醒目的绿色标志后,以数倍于进价的价格卖给消费者。这些经过包装的改头换面的所谓绿色蔬菜一路绿灯、畅行无阻地在沈阳十余家超市销售了两年多,甚至进入了当地沃尔玛、家乐福、华联、乐购等多家知名连锁企业。2005年12月,嘉禾公司销售假冒绿色蔬菜的事件被曝光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结果:鞍山市嘉禾公司假冒绿色蔬菜混进沈阳超市的消息被央视报道后,农业部市场司和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工作人员联合成立调查组,抵达沈阳进行调查。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加大了对绿色食品生产、销售的监管力度。不久,“绿色蔬菜”造假事件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布,嘉禾公司被取消绿色蔬菜基地资格,有关机构在规定年限内不再接受其绿色食品申请,违规操作的辽宁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被通报批评。 ●评点:按理说,“绿色食品”上市销售需经过政府部门严格审核批准,历经数道检测关卡,出乎意料的是,花高价吃的绿色蔬菜竟是假冒产品,上当受骗的消费者有理由提出质疑,是谁给冒牌菜打通了长达两年之久的“绿色通道”?“嘉禾绿色蔬菜”事件说明,有关部门日常监管还不到位,在绿色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管理却没有跟上。绿色蔬菜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餐桌安全的大问题,健全管理机构、完善管理措施和加强监督管理是人们的共同期盼。 3 北京太平家园 维权业主屡遭殴打 ●事件回放:位于北京市昌平区东小口镇的北京太平家园业主因对嘉仁物业公司提供的服务不满,近几年与物业公司屡屡发生冲突,多次发生业主被打的事件。2005年,该小区又多次发生业主被殴事件。2005年4月30日,太平家园小区业委会委员刘贻燕到物业公司买电,与物业公司发生冲突,嘉仁物业原负责人马某率十多名保安对其进行围殴,致使刘贻燕身体多处受伤,血流满面,右眼伤势严重。2005年8月29日,马某带领30多名保安和工作人员对李有成及业委会委员赵之预进行殴打,两人眼睛、脸颊、手臂和双腿等多处受伤。2005年6月11日,李有成遭两名不明身份男子袭击,其头部、肩背部多处被砍伤,送医院缝合30多针。 ●结果:2005年11月,刘贻燕状告昌平公安分局行政不作为,诉其接到报警后半年,未对行凶者做出处理决定。昌平区人民法院认定昌平公安分局未全面履行法定职责,判令其在判决生效后30日内做出处理。2006年1月8日和1月14日,北京市昌平公安分局分别做出行政处罚,对指使保安殴打李有成和刘贻燕的马某予以行政拘留7日。2006年1月28日,砍伤李有成的犯罪嫌疑人在东北落网。目前,小区业主与嘉仁物业的纠纷仍未解决。 ●评点:北京太平家园业主维权屡屡被殴是典型的因业主对物业服务不满而引发的暴力事件,也是近年来众多业主维权事件中最为严重的事件之一。发展商、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之间发生矛盾、冲突已成为引人关注的社会现象,而发生在太平家园的一起起暴力事件,令人不能不心惊胆战。我们不禁要问,消费者用自己的血汗钱买套房子想安安分分过日子,为什么会频频遭受毒打?有关部门应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那些施暴者以及幕后黑手、庇护者最终将受到法律、公理、道德与良心的审判。 4 短信诈骗案件集中爆发 ●事件回放:2005年“十一”期间,上海、厦门、广州、北京等地集中爆发了大量的银行卡短信诈骗事件。据北京市公安局披露,2005年9月30日至10月7日8天内,110报警台共接到信用卡短信诈骗类案件报警1265件,仅10月2日就接报88件,几十人上当受骗,最大一笔损失为31万元。诈骗者假冒银行或“银联”的名义向持卡人发送短信,称持卡人的银行卡在某处消费或卡的信息资料被泄露,要其到银行或公安机关的所谓“金融诈骗科”报案,并提供“报案电话”,诱骗持卡人在ATM机上进行相关操作,将卡内资金转入不法分子银行卡账户内;或套取持卡人卡号、密码等个人账户信息和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后,通过取现、转账等手段窃走资金。直至目前,各地警方仍陆续接到一些有关信用卡短信欺诈的报案。 ●结果: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各地相关部门多次发布防范手机短信诈骗的警示信息,全国公安机关还专门开展了“打击治理利用手机短信和网络诈骗犯罪专项行动”,各地查处大批短信诈骗分子。此外,由国务院信息办、公安部、信息产业部联合制定的《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有望今年出台,这意味着,我国将以法律的形式对短信息服务和使用行为进行规范。 ●评点:这类诈骗犯罪涉及全国31个省市区,诈骗金额越来越大,从几万到上百万元不等,致使有的受害者倾家荡产。受骗者既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也有国家机关干部。有的机关、企业的公款甚至也被骗走,给国家集体和个人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不法分子利用短信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由来已久,有的通过短信做假文凭、假证件广告,销售假钞、假增值税发票,以及传播淫秽、反动信息。诈骗分子大量群发短信,占用了通信网络,导致一些地方短信中心信道严重阻塞,影响了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手机的正常使用,干扰了百姓的日常交往和联系。 短信诈骗活动何以猖獗横行?除了一些人利令智昏,一些人防护意识缺乏外,监管乏力也给短信诈骗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集中爆发的短信诈骗事件提醒我们,要加快建立健全打击治理利用手机短信和网络诈骗犯罪的长效工作机制,不仅公安机关要加强打击力度,信息产业部门也应加强对手机短信的监控和管理,实行手机卡销售实名登记制度,利用技术手段封停涉案手机,制止垃圾信息的泛滥蔓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