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纽约苏富比拍出了史上最贵的照片——美国摄影家爱德华·斯泰肯(1879-1973年)1904年摄于长岛的《池塘月光》。一个足以让世界震惊的成交价格:290万美元,刷新了之前由理查德·普林斯的《无题(牛仔)》创造的124.8万美元。此外,在这场拍卖会上,摄影师阿尔福雷德的两幅作品也以147.2万美元和136万美元成交。摄影作品拍卖在国外已屡见不鲜,但在国内始终不能挑逗起收藏家的兴趣,一直被漠视着。可以说,摄影作品是迄今为止艺术品市场尚未开挖的最大金矿之一。
国内外市场有着50年的差距
在30年的照片拍卖史期间,拍卖照片的价格升幅在10倍至20倍之间。世界最大的两大艺术品拍卖公司苏富比和佳士得每年都会举行摄影作品的专场拍卖会。并在全球各地的大拍中也不乏精彩的影像标的。
以纽约3大拍卖会——苏富比、佳士得和Phillips DePury拍卖公司为例,整体拍卖额从2004年的1130万美元到2005年10月份的2910万美元。04年,苏富比4月的三场摄影拍卖会上,每幅照片的平均价格是3万9千美元;05年,苏富比拍卖的摄影作品的纪录是两张肖像作品,每张达到了82万美元。几周之后,在佳士得拍卖会上的一张摄影作品的拍卖价达到了130万美元。
摄影作品的国际走势连年上涨,今年已经开始形成缓冲震荡的区间。但专家们始终坚信随着摄影作品在收藏者中日益普及,且更多的机构加入到购买的行列中,优秀作品永远供不应求。
市场价格过低是值得投资的有力佐证
国内的摄影作品拍卖起于2003年北京华辰的秋拍上,国内摄影师中最具国际影响力的郎静山的作品《愿做鸳鸯不羡仙》以4.4万元成交;在民间,以2004年北京首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为例。其间,主营摄影的上海亦安画廊卖掉了20多件摄影作品,其中杉本博斯的《剧院》卖了两万美元,且买家基本都是来自内地。
虽然国内的摄影收藏市场开始走向活跃,但显然和国际价格具有相当大的差距。去年,香港苏富比中国摄影师的作品成交价在9.6万元到21万元之间;同为中国摄影师,张洹的《家谱》(2001年作)在纽约佳士得春拍的成交价达到了74.4万港币。
此外,业内人士透露,因为关注摄影收藏的群体不大,所以目前诚信度还是相当高的。同时,因现代住宅对装饰的要求更符合张挂摄影或版画作品,而油画则更适应老洋房,使艺术照片的需求群体不断庞大。
如何判断摄影的收藏价值
首先要看艺术家表达个人眼光中的世界独特与否,其次就是手法的原创性,包括作品的完成度。许多当代摄影作品因带有“观念”概念而受到青睐。同时,人们的兴趣和鉴赏力都在持续增长,因而艺术家的代表作和反映艺术史进程的经典之作显然更受青睐。
还有些因素会影响到一张照片的观众认可程度。对于那些经典照片来说,冲洗和拍摄的时间间隔越小,价值就越大。还有它们的来源、出处,亦会产生决定性的作用。例如03年佳士得拍卖会上的主打作品曼·雷的《卡拉·丽莉斯》曾是安迪·沃霍尔的藏品,标价高达18万5000美元,是他作品最低估价的两倍。
据苏富比摄影部副主任克里斯托芬·马哈尼所说:“副本也并不如你想象的那样普遍”,摄影家们不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去拷贝,因为市场缺少需求。今天的艺术家则普遍采取限量的做法来提高作品的价格,有些艺术家在逐渐减少同一底片的副本,例如张洹,他现在每件作品只冲印5到10张。 (编辑:盛秀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