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认识四个方面
张天蔚(以下简称“张”):昨天我们已经和房宁先生就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行了探讨,您作为“三农”问题的专家,如何理解建设新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状况与思路?
党国英(以下简称“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工作已经做了好多年了,而且也可以
说的确是蛮有成效的。认识这一问题要从几个方面来看:第一是地域结构的调整,因为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方的资源不同,每一个地方适应的主打农产品也不一样;第二,同一个地方也可以发展种植业、畜牧业等结构不同的农业经济;第三个方面,最为重要的是,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当中,要培养一批有实力,使种植业、畜牧业在规模上、技术上、品种上能上一个台阶的生产组织或者是农业经营大户。我们不仅要讲结构数量上的比例,而且要讲组织化的结构。如果要再考虑一个方面的话,就是一定要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放在国际这样一个大背景中进行。因为我国的农业和别的国家相比,农业内部也有比较优势。比如我们是不是种粮食条件要差,搞畜牧业、种蔬菜水果相对要好一点。
-农民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主体
张:从现阶段来讲,我觉得还有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在农村经济调整中的主体是谁的问题。
党:这个问题应该说过去我们有教训。地方政府为了增加税收,号召农民种经济作物,希望在市场上能够卖个好价钱,结果适得其反;号召大家养牛,结果因为买了劣质牛,卖不出好价钱;号召大家种某一种水果,结果这种水果种得太多了或者品质上不去。地方政府往往为了搞业绩、搞热潮,促进银行贷款,但是由于工作做得不细致,结果就容易出问题。
张:等农民真正受到损失了,政府实际上也没办法承担,没办法补偿。
党:类似的问题在过去相当普遍。所以,经济结构调整的主体还应该是农民。那政府要做些什么工作呢?要做好服务工作,特别是信息服务,比如培育农村企业,培养农民组织,对农民进行职业培训。
张:也就是说,经济结构调整中的结构主体和行为主体都应该是农民。
党:是的,包括贷款,都应该是农民自己去,其风险应该由银行自己承担。好在经过一些年的磨合,现在的地方政府小心多了,我相信这个问题还是能解决的。
-经济结构调整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张: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化调整对新农村建设究竟有多重要?
党:它可以提高农业效率。农业的特点是规模化,我们种小麦、玉米,可能一下子种几十亩、上百亩,甚至上千亩,也就是说规模要上去。如果你要搞经济作物,就要搞精细,搞技术,精种农业能卖个好价钱。
张:要搞规模经营,就必然面临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兼并,是不是面临着很多人没有土地可种?
党:是的,毕竟土地是有限的。怎么办?我认为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应该转移到城市,剩下的这部分劳动力进行规模化经营,同时在不农忙的时候还应该有兼业。但这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们一定要让劳动力稳步地转移,逐步地推进这个过程。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可以给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创造一个更好的条件。
张: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至少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新农村建设的重点,还是应当立足现有的土地制度、资源状况,使更多的农民可以在农村获得相对富足、安定的生活。
党:我知道有这样的观点,但是我不太同意。
张:不同的观点、思路,可能要在实践中进行多种探索和实践。
-农村的“空心化”阻碍新农村建设
张:前两天我去了北京郊区的一个村,他们村里面十七八岁到30多岁的年轻人全部在城里打工,留下来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儿童,造成了农村的“空心化”。那么这个村如果还想搞产业化的话,是不是它反而变成一个劳动力紧缺的地方了,那这个矛盾怎么解决?
党:你说的这个问题在现在的农村是非常普遍的。从世界经济的发展经验看,劳动力的转移应该是差劳动力流向城市。为什么呢?因为土地规模经营达到一定程度,它必然对农业经营者的水准有一定要求,差劳动力是搞不了的。我们现在是逆向,好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了。造成我们目前这种现状的原因就是,现在每家的地太少了,老人或妇女基本就可以种,导致我们农业效率的损害。
所以说要促进劳动力转移,靠经济结构调整来推动中央所说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制度要跟上。每户几亩地,靠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是有价值的,但它不可能造就新一代的富裕农民。
张:如果说将来大量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城市的工业、服务业能不能大量地吸纳这么多人?
党:近几年农村转移劳动力非常迅速,随着我国GDP的高速增长,就业人数显然在增加。我国东部地区前两年已经出现劳动力局部短缺,现在已经影响到中部地区。城市第三产业容纳劳动力的能力很强。
张:在农村,除了种植业、养殖业等,还能有些什么新的产业可以开发,让农民可以有事情做?
党:农民除了种地、养殖以外,还应该有新的产业。我们过去走乡镇企业的道路,处处冒烟、村村点火是失败的,很多乡镇企业破产,乡村的债务几千个亿很大程度上和这有关系。新的产业应该是搞工商服务业,建设新农村可以在这方面多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