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消费 > 正文
 

读者投诉:警惕电脑市场销售陷阱多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3日 09:57 中国消费网

  读者闫宝生给本报发来投诉,阐述了他在购买台式电脑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一系列遭遇。这台电脑,让他买得痛快、用得懊丧、退货无门。

  记者调查事件经过

  读者闫宝生在2005年12月24日在中关村科贸城一层的某国产品牌电脑专柜,购买了
台式电脑一台。在销售人员给他送货时,他发现,当初承诺赠送的插板等三件套没有给,而自己单加钱、优惠购买的瑞星杀毒软件在安装后,销售人员却要把光盘带走,而且,最重要的是,送货人员要把“销售订货单”回收。闫宝生觉得有点蹊跷,因为电脑的承诺配置,只有在“销售订货单”上有所反映,如果自己手里连这个单据都不能保留,那么所购买的这台电脑的配置问题,日后根本无法说清了。

  就这几个问题,闫宝生与当时的销售人员反复交涉未果,在购买之前,对方的承诺和笑脸全部荡然无存了。闫宝生只能先凑合着用电脑,但在使用过程中,他发现,电脑中已经安装的OFFICE软件缺少好几个模块,这时他又拿出发票核对,发现发票上该经销商的名称、电话,与科贸城销售人员名片上的名称、电话不符。而且他拨打该厂家售后服务电话,核对自己电脑的型号和配置,发现“销售单”上所列的配置与实际配置不符,包括主板的品牌、型号,相差甚远。于是,他找到科贸城的相关人员,协商退货问题,但科贸城方面给出的答复是,退货需要“扣除机箱损失以及折旧费300元”,而且同时购买的

打印机不作退货处理。闫宝生没有同意退货。

  更让他心里觉得十分懊丧的是,当时他在科贸城是花了6100元所购的这台电脑,后来他在另外的家电卖场咨询此款电脑的售价时,对方给出的是3999元的报价。

  电脑卖场陷阱多

  据业内人士介绍,在很多电子产品中,都存在欺诈或维权陷阱。记者对其进行汇总,发现以下几点:

  以次充好:对于电子类产品,消费者往往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只知道怎么用,而不明白其原理。所以,大多数消费者不敢把产品拆开。即使拆开也无法鉴别真伪。这就给不少生产经营者以可乘之机,在产品中使用伪劣、回收、甚至是假冒的部件。

  比如,在中关村,外观一模一样的软驱,就有“真”、“假”之分。“真”的软驱符合质量标准,自不必说。而“假”的软驱最初可以正常使用,但是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报废。软驱的“真”、“假”在中关村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可是普通消费者又如何得知?

  又如,现在销售的INTEL公司的CPU,有正式产品,也有种种渠道流入市场的测试CPU。两种都能使用,但是后者体积略大,散热性能差、速度比正品慢。但是CPU装在计算机内部,消费者又如何看得到?

  虚假宣传:眼下,一些电脑厂商为了达到多销售产品以谋利的目的,在电脑销售过程中设置各种各样的陷阱,以侵犯消费者的权益。在这些陷阱中,以将低配置的电脑当作高配置的电脑卖给消费者的最为突出。北京某消费者购买了某品牌的电脑,在双方的销售协议上标明电脑的内存为128M,然而送货当天,主机就检测不到扫描仪,第二天又换了一台主机后,扫描仪才开始工作。使用了一个月后,竟发现电脑的实际内存为64M。经多方联系,并确认内存的确为64M。此外,像用0.31毫米的隔行扫描显示器冒充0.28毫米逐行扫描显示器等现象也存在。例如宣传硬盘是7200转,我们又如何进行测试呢?

  推卸责任:计算机不同于家电,它的故障有多种原因造成,硬件、软件、操作不当和

病毒感染都能导致电脑出现问题。在计算机故障的判断上,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责任很难分清。而很多的商家往往欺负消费者不懂技术,把所有的问题都推到消费者的头上去。而对消费者来说,虽然按规定计算机故障可以去国家权威的检测检验机构进行鉴定,但是目前的检测机构主要注重于电脑是否符合标准的定量检测,并没有故障原因判断的定性检测。同时,高昂的检测费在检测结果出来之前还得消费者承担,使得消费者望而却步,经销商借机“扯皮”。

  克卡凭据:一旦产品出了问题,又无法解决问题。我们只好与厂商对簿公堂。这时,发票、保修单、说明书、维修单就成为“呈堂证供”。但是作为消费者,往往没有完整的凭据。

  比如,购买电子产品往往没有发票。要发票吗?可以!再加5%的税!很多消费者觉得有保修单和收据就可以了,就没有开发票。而“三包”条例第九条明确规定:“在三包有效期内,消费者凭发货票和三包凭证办理修理、换货、退货。”

  为避免上述陷阱,消费者在选购电脑时,一定要先清楚自己买电脑的目的主要是什么,以确定所要选购电脑的配置,做到心中有数,不盲目追求高速度、大容量和一次到位。同时,要积极了解和咨询电脑软硬件方面的相关知识,要明白哪些设备是必需的,哪些设备可有可无,此外,在购买之前要对机器及随机部件等进行全面、仔细的检查,并要求试机。对价格过低的产品不要轻易动心;请内行的人一同前去购买,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带一些相关的软件当场检验;当然,最好还是到有信誉的商场去购买大企业生产的产品。(编辑:王彦艳)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