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素来平静的北京西城区图书馆一层大厅人声鼎沸,15位民间艺术家带上最好的作品,在这里集体摆起了摊儿,向前来参观的数百位市民现场演示绝活。
两个京剧服饰的小鬃人站在一个直径20厘米的小铜盘里,只要用木棍一敲,小鬃人就有节奏地舞起了手中的兵器……73岁的章大爷生平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表演,他站在鬃人艺人白大成先生的摊位前看了足足半个多小时。再往里走,面塑艺人张宝琳正在现场制作
一个“孔夫子”。剪纸艺人刘韧则让观众随便出题,高兴的猴子、淘气的猴子、挠痒痒的猴子,几分钟就都出来了……
这15位民间艺术家是从西城区230余家民间制作、收藏家庭中遴选出来的,他们的住处还挂上了“家庭艺术馆”的牌,作为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示范点。
■政协委员现场建言:让民间艺人有展销作品的地方
卵石画艺人孙宝玲没想到现场会有那么多观众要求购买她的作品,即使没有任何外包装,仍有观众掏钱拿了就走。但问起上哪儿能买到她的作品时,孙宝玲却有些尴尬地搓搓手,说暂时没什么地儿可买,因为她现在还没有营业执照和固定的经营场所,只是在外出参加活动时卖一些作品。
孙宝玲告诉记者,她的作品产量并不高,因为卵石需要她和丈夫到各地去捡,回来后还要打磨加工,而且为了省钱,放作品的盒子都是自己手工做的,这样可以省下几元钱。
“和孙宝玲相似的民间艺人很多,他们赚得很少,却要付出很大的手工劳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工艺美术协会会长唐克美昨天正好也买了孙宝玲的两件作品,她说:“现在民间艺人的生存状况还很艰苦,缺乏中间人和经销商帮助他们销售作品,而北京现在也缺乏一个民间手工艺作品集中展示和销售的场所。”
唐克美正在进行这方面的调研,她希望在地安门和鼓楼之间的一处广场上建立一个民间手工艺展销场所。她说:“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编辑:刘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