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富龙可能致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7日 14:17 竞报 | |||||||||
“特富龙”可能致癌事件再起波澜。美国当地时间2月15日,美环保署下属的科学顾问委员会得出一致结论:生产特富龙等品牌不粘和防锈产品的关键化工原料———全氟辛酸铵(PFOA)“对人类很可能致癌”。在此前的1月30日,该科学顾问委员会曾发表报告,建议提升对全氟辛酸铵致癌风险的认定。昨天,记者走访北京一些大型超市发现,相对于以特富龙为涂料的不粘锅,一种新型的陶瓷不粘锅更受消费者青睐。
最新消息 美科学委员会一致认为特富龙“可能致癌” 美国环保署科学顾问委员会专家小组(SAB)曾在1月30日发表的一份报告草案中说,PFOA“很可能为致癌物质”。但当时专家小组成员并没有就将PFOA分类为“可能致癌物”达成共识,就决定在2月15日再次交换意见。 记者获悉,美国时间2月15日,科学顾问委员会一致得出结论:生产特富龙等品牌不粘和防锈产品的关键化工原料———全氟辛酸铵(PFOA)“对人类很可能致癌”。科学顾问委员会的主流看法是,全氟辛酸铵对人类有潜在致癌作用,符合美环保局“很可能致癌”的定义。 据了解,美环保局评估致癌风险分成五等:最高等级是“对人类致癌”,其后依次是“对人类很可能致癌”、“有致癌潜在作用的证据”、“信息不足以评估致癌作用”、“不大可能致癌”。环保局早先的报告把全氟辛酸铵归为“有致癌潜在作用的证据”,但科学顾问委员会认为,其危险性应上调一个等级。 记者目击 超市陶瓷不粘锅卖断货 昨天,记者走访了京城一些大型超市发现,现在市场上销售的不粘锅根据涂料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几种:采用特富龙涂料、陶瓷涂料和其他涂料。杜邦特富龙涂料的不粘锅仍然占据主要份额,但陶瓷不粘锅最近卖得更火,双井家乐福10多天前就已断货,留下电话预订的顾客有几十位之多。 “我就想买个这种陶瓷的,环保,好使。”昨天下午在双井家乐福三层炊具区,一位50多岁的阿姨指着一款“爱仕达”陶瓷不粘炒锅说。“这种陶瓷不粘锅现在断货了,您要是想要可以等几天,或者留下电话,来货了我们通知您。”售货员说。 记者从售货员那里获悉,爱仕达、苏泊尔都有陶瓷不粘锅,两种品牌现在都断货了。“你看我这本子上登记的顾客就有好几十位,都是冲着陶瓷不粘锅来的。” 记者还发现,有的消费者对“特富龙致癌”半信半疑。“现在不是还没有定论吗,我觉得无所谓,要是什么都怕,连菜都不敢吃了!”一位挑选不粘锅的女士对记者表示。 主角回应 杜邦不满“确认”说法 不会停产“特富龙” 一纸确认“很可能致癌”,再次给杜邦公司当头棒喝。昨日,杜邦公司相关负责人称,“全氟辛酸铵可能致癌”并不是最后结论,“环保局的调查决定才是定论,而判定PFOA是否致癌起码要等上一年左右的时间”。 虽然在科学顾问委员会达成一致意见前夕,杜邦公司即未雨绸缪在京召开发布会,就PFOA致癌发布声明,但随着科学顾问委员会结果的公布,杜邦还将继续受特富龙事件困扰。昨日,杜邦公司相关负责人再次重申了杜邦公司的观点:只是在动物身上做实验,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对人体有害。 但科学顾问委员会的看法是,全氟辛酸铵(PFOA)是生产特富龙过程中的必要添加剂,虽然在成品中已没有痕迹,但在高温下仍可能分解出现。而且特富龙在高温下,会释放出十几种有害气体,导致一些呼吸道敏感的动物死亡,进入自然环境和人体后,会长期存在。他们认为,95%的美国居民血液中能检测出这种物质,其对人类有潜在致癌危险。 而对于“确认致癌”的说法,杜邦公司表示了不满,“现在并不是定论,只是科学顾问委员会达成的意见,并不代表环保局的决定。”该负责人强调。此前有消息称“美国将禁止使用PFOA”、而且“在2015年停产特富龙产品”。杜邦公司反驳称,特富龙不等于PFOA,杜邦公司将继续使用特富龙品牌,“我们不会停产,只是尽量减少PFOA的排放,直至到零”。 业界反馈 国内炊具企业称不受影响 记者了解到,爱仕达、苏泊尔等国内知名厨具品牌均为杜邦公司“特富龙”的特许制造商,其不粘锅产品表层使用的均为“特富龙”。 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家国内厨具生产商均回避“特富龙”问题。浙江苏泊尔炊具公司相关负责人只是强调,该公司生产的不粘锅以及所用的涂层全经过国家质检总局检测。“制造不粘锅过程中,使用的涂层材料会散发出一种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影响,因此美国环保局要起诉杜邦公司,”但该人士随即表示,不粘锅的制造跟使用是两回事,并不是消费者使用产品就会对身体有害。 据记者了解,自2004年7月“特富龙事件”发生以来,国内不粘锅生产和销售企业受到了很大冲击,产品在商店和生产企业大量积压。直到当年10月有关部门公布了抽查结果———“特富龙涂料的不粘锅产品中,均未检出PFOA残留”,事态才逐渐平息。 文/本报记者 李兰 刘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