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警敛财“食物链”的“顶端”到底是什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7日 10:00 中国消费网 | |||||||||
新华视点记者在安徽灵璧县深入采访,揭出了当地交警疯狂敛财的一条“食物链”——交警明目张胆“吃”司机,交警内部逐层“吃”,最后是原公安局长王建华肆无忌惮“吃”交警。如此一路“吃”下来的结果是什么呢?本地的两轮摩托车怕挨罚不敢上街,国道上的车辆宁可绕行也不敢从灵璧经过。当然,原公安局长王建华最终也把自己“吃”进了班房,等待着他的只能是党纪国法的严正裁决。
灵璧县交警系统存在着这样的“食物链”并不特别令人吃惊。人们早就发现,任何大面积的腐败都带有某种链形结构,都存在一个以权力大小分层分级的“系统”,无论中间的结构怎样花哨,最终都会吃到民脂民膏上去。那么,在这一案例中,真正让人吃惊的、具有警示性的事情是什么呢? 王建华是灵璧县“巨富”,这在当地是尽人皆知的事情,一个县公安局长能够通过什么途径变成巨富,答案也并不难想见。而且,我们知道,公安局长在行政体系中并不是什么高官,就算在灵璧县境内,也有很多领导和机构能够对王建华形成约束。但让人奇怪的是,王建华却能在周密的制度监控中从容作恶,在反腐倡廉的时代声浪中快速致富,还在怨声载道中成为公安系统炙手可热的人物。他不仅先后被评为“全省人民满意交警”、“全省人民满意政法干警”,还是宿州市首届“十大政法人物”,并四次当选为人大代表。是王建华边腐败边干事作出了政绩吗?未必如此。是他耍两面派的手段太过高明、以致蒙蔽了上级领导吗?当然也不是。从新闻报道的字里行间分析,从基层权力运作与监督的机制去推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要么是灵璧县的权力监督体系完全失效,要么是在腐败“食物链”的顶端,还有比王建华位置更高的饕餮之徒。 对王建华疯狂敛财的行为,当地老百姓敢怒不敢言,灵璧县的交警也感到“无奈和痛苦”。无奈和不敢言的根本原因,是王建华“出手大、路子广”,用金钱编织起了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进而在灵璧县衍生出一个腐败的“亚生态”。虽然媒体没有透露王建华是如何东窗事发的,但几乎可以肯定,王建华不可能是被灵璧县有关机构揭发出来的,因为在王建华的经营之下,灵璧县的某些领导对民间呼声已经完全不“敏感”了,灵璧县的职能部门也已经丧失了监督这位“优秀青年卫士”的能力。腐败“食物链”的覆盖面如此之大、功能如此之强,这才是真正让人吃惊的事情。 王建华的落网让交警敛财的“食物链”暴露于天下,但是,纵容乃至保护这个“食物链”并从中受益的其他“饕餮者”还处于隐蔽状态。抓了一个王建华,或许可以暂时肃清灵璧县政法系统的乌烟瘴气,但是,如果不能摧毁那个滋生“食物链”的内在机制,如果不能把当地的腐败“亚生态”连根铲除,如果不健全灵璧县的各种监督和防范体系,很难说灵璧县就从此太平了,也很难说下一个王建华式的人物会在什么时候“应运而生”。 灵璧县交警系统滥用权力、横征暴敛的现象已经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把这笔账全算在王建华一个人头上,就会放过更深层、更本质的问题。政法机关应该深入研究灵璧县这个反面教材,从中吸取教训,把“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口号落到实处。(编辑:盛秀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