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消费 > 正文
 

规划环评 封堵“污染源”的必然路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9日 09:08 中国消费网

  与去年查处30家违反环评法的建设项目旨在打击“程序违法”不同,针对这一次“环保风暴”,国家环保总局的意图很明确:通过对环境敏感区域污染行为的治理,促进建立高风险行业的规划环评制度。

  “规划环评”似乎还是一个新概念,它是指在对某个区域的发展进行整体规划时,就把环保的各项工作贯穿其中,而不是等到规划落实了,其中的项目开工甚至完成了,才对
其进行环境影响的评价。规划环评实现“从微观到宏观、从尾部到源头、从枝节到主干、从操作到决策”的飞跃,是环境影响制度的一项根本性改革。

  松花江污染事件以及国家环保总局刚刚公布的其他几起环境事件,究其根源,这些项目都是建立在江河湖海沿岸、人口稠密区、自然保护区等。建设生产项目总是要用水的,所以当年把工厂建设在临近水源的地方也是可以理解的,说不定还为节省了大量资金而兴奋;但是,节省的这一部分资金,可能恰恰包括环保所应该投入的资金,以现代环保的理念来看,这一部分资金原本是不能“节省”的。现在造成了对江河的污染,治理起来,付出的成本或许更大。

  如何避免因“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平衡”而造成的污染后果,惟一的路径是“规划环评”。通过规划环评程序,先评估、分析和判断该区域的环境承载能力,从而对该区域的建设项目进行预先甄别和筛选,淘汰不适合当地情况的项目,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纵观世界环保理念的发展,经历了从“末端治理”、“生产过程技术控制”到“源头防范”三个阶段。长期以来,我们艰难树立的环保理念,也多注意到了“末端治理”和“生产过程技术控制”这两个阶段。事实证明,“末端治理”、“生产过程技术控制”仅能用于对既成污染项目的治理,而如果想从源头上制止污染,就必须从规划入手,把环保的理念贯穿到宏观决策的层面。

  规划环评的落实,取决于人们对环保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在当前,环保还常常被视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后续工作”,在制定重大决策时,很少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和可能出现的环境后果;环保部门也被仅仅视为调查处理工业废弃物的“善后”部门,他们的意见还没有成为决策时的法定参照内容。

  理念的不到位,为推行规划环评增加了难度。同样,尽管环境影响评价法对规划环评做了原则性的规定,但是还缺乏可操作的实施细则。比如,如果能明确“凡未列入规划或该规划未经环评的项目,不受理项目环评报告”,把规划环评前置于项目环评,确立规划环评的法定地位,规划环评就能真正被重视起来。

  推行规划环评,各级政府责无旁贷。如果说,项目环评主要由环保部门审批的话,规划的审批则是政府的事,政府要对审批的规划负责。现在的问题是,规划环评的结论应该由环保部门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专家论证、公众参与等)做出,但这个过程怎样才能不受行政权力的影响,规划环评结论怎样才能在最终决策时予以落实。这些,也是需要在制定细则时加以明确的。(编辑:盛秀华)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