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消费 > 正文
 

贵州遵义市以“四在农家”为载体建设新农村纪实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7日 09:09 中国消费网

  今天,历史名城遵义有一朵美丽的新农村之花在绽放。山乡人们说,“富学乐美一枝花,美好生活全靠它”,指的是这里的老区人民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精神,以“四在农家”(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活动为载体,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摸索出的一条新路子。

  从“四不下”到“四想”,村容村貌变了样

  记者驱车从遵义市红花岗区巷口镇出发,沿着宽宽的公路直接开进沙坪村。进村公路两旁,是一条条水泥硬化路,弯弯曲曲伸向每家每户,路宽都在3米以上,把一个个寨子串在了一起。宽大的越野车直接停在了李德珍老人的院落里,虽是隆冬,院里的香樟树郁郁葱葱,六七盆小矮松和兰草盆景清新别致,两层小楼房装饰得也很讲究。

  院子干净得让记者不忍心迈腿。老人说:“没事的,这院坝我每天扫两次。”进得屋去,换了鞋,一杯山泉水泡的热茶透着香,一盘村里种的红金橘子吃着甜,还有花生、瓜子、糖果。

  说起“四在农家”,李德珍的女儿陈清荣争着介绍说,去年创建“四在农家”以来,村里镇里出水泥,农民投资投工投劳,水泥硬化路通达各家各户,进村路、连组路、田埂路都按标准硬化,还提供几套图纸供村民修建或改建房屋,补贴1000元建沼气。村里的人居环境变了个样,以前出门一身灰,进门一身泥,城里亲戚来了有“四不下”:坐不下,吃不下,喝不下,住不下,到最后少了来往。如今,城里人对我们乡下的看法正好调了个儿,有“四想”:想在农村吃无公害蔬菜,想喝农村清洁卫生的泉水,想住在农村享受优美的环境,想感受农村淳朴的民风,个个不请自来。

  同沙坪村一样,余庆、桐梓、湄潭等县的多处“四在农家”创建点上,借优美环境发展乡村旅游,一批“家庭旅馆”应运而生。距离重庆市区不到3小时车程的桐梓县娄山关镇,自开展“四在农家”活动以来,去年接待了200多名重庆客人,有的老人来山村

避暑休闲,一住就是几个月。

  “‘四在农家’把农民求富、求学、求乐、求美的希望落到实处,看得见、摸得着,这就叫实在。”李德珍老人说,创建活动彻底治了农村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等“五乱”现象,现在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做饭不烧柴。

  富是基础,学是条件,发展是关键

  遵义市委书记傅传耀说:“‘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坚持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通过远程教育、图书室、培训班等方式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在每个创建点帮助农民找到一条致富路,培植农业支柱产业。”

  在创建活动中,遵义各地涌现出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增加收入快的订单农业、观光农业项目,生猪、烤烟、茶叶、蔬菜、水果等产品的生产加工逐步规模化、集团化、基地化、产业化,并向高产、优质、生态、安全农业转变。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2120元,比上年增加201元,创建村组人均收入2200元以上,去年人均收入达到2300多元。

  遵义县南白镇龙泉村是县城的小半个“菜篮子”。南白镇党办主任周志明告诉记者,县城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谈,要买龙泉菜,不看菜不看人,就看脚上穿的是不是水桶鞋。龙泉村通往县城的原是一条泥巴土路,路面坑洼不平,一下雨,人们必须穿水桶鞋。泥巴路不仅给当地群众带来很多不便,而且阻碍了龙泉蔬菜产业和畜牧小区的发展。

  龙泉人抓住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的契机,在政府补助水泥、帮扶单位支持以及企事业单位资助的同时,村民、村干部积极捐资,自制沙石,用了6万个工时,靠不到100万元,建起本应投资250多万元修建的10多公里进村公路。硬化的水泥大道通了,人们卖菜、运猪再也不用肩挑背扛,村里很快增加了200多辆三轮车、6台长安汽车和20余辆

摩托车

  南白镇党委副书记张明勇说,龙泉村还因势利导建起了村文化活动室和3个农民书屋,村民们踊跃进农技培训班、购科技图书、参加远程教育。去年,镇里先后送龙泉村50多位农民去遵义农学院学习,拿出4万多元帮助建起30个蔬菜大棚,支持发展几十个养猪大户并形成畜牧小区,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3600元。

  贴近农村实际,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余庆县是遵义市“四在农家”活动的发源地。截至去年底,全县共有创建点253个,覆盖69个村,受益群众5万余人,占农民总数的40%,位居全市首位。全县建起图书室149间,文体活动场所242个,宣传栏277个,远程教育站209个。

  “翠竹绿树掩

别墅,红花青果满庭院。曲径通幽水泥路,六畜兴旺是农家。”用这首诗形容今天的余庆高寨乡光明村,一点不为过。这里幢幢楼房错落有致,家家院坝干净整洁,房间物品摆放整齐,家具美观大方。“在奔小康追求精神文明的路上,光明村是个领跑者。”余庆县委宣传部部长韦泽福说。

  光明村在人员相对集中的村委会所在地投资5万多元建起文化活动场、活动室,配起远程教育设备、音响设备,实行“一室多用”。村里还在各村民组中引导农民修建乒乓球台、羽毛球场等设施十几处。按照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的要求和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光明村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在各创建点开展包粽子、打篮球、扭扁担、纺棕绳等群众喜爱的文体活动,吸引全村一半以上的村民参加。光明村老年花灯队顾问蹇广寿说:“过完年,我们就准备策划2006年光明村农民艺术节。”

  在遵义市各县创建点上,各种文化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各具特色的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在正安县、桐梓县、遵义县等地的“四在农家”创建点,反映农村经济发展、文化环境、计划生育等方面变化的“文化墙”、“美术街”、“格言牌”等,成为农村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歌舞、快板、相声、小品等演出常年不断,“四在农家”文艺调演、农民体育竞赛等吸引众多农民积极参与。

  农民得实惠,干部得民心

  “四在农家”推广创建活动并非一帆风顺。在创建活动中,农民是投资主体,4年来遵义市“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共投入2亿多元,其中农民投资投劳折合1.5亿元。

  “让老百姓拿钱的事情难干。创建之初,许多群众认为干部又是在做面子活。”遵义红花岗区巷口镇沙坪村党员陈进说。

  为确保“四在农家”创建活动让农民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遵义市要求各级部门依据“党政引导、村组自治、部门服务、资源整合”的原则,从群众积极、干部主动、条件具备的村抓起,规划打头,循序渐进;搞示范引导,先抓点,再推线扩面;坚持群众自愿、群众做主。形成“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赞助、群众自助”相结合的投入机制。领导干部要挂帅,带感情、带项目、带资金,重心下移,服务到村。

  4年来,遵义市修建进村路、连户路2500公里,改善居住环境65227户,使近8万户农民用上了清洁卫生饮用水,60多万农民在“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中受益。

  陈进还告诉记者,“四在农家”在较短时间内让一家一户、一村一寨改变了面貌,让农民得到了实惠。以前农民反感干部下来,现在大家都缠着乡干部进村,争着要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编辑:李旭波)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