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掀起了一场滑雪场“圈地”运动,北至黑龙江,南至深圳,大大小小200多家滑雪场拔地而起。近日记者在对北方地区滑雪产业的采访中得知,作为舶来品的滑雪经济在中国经历了短短几年的“大跃进”之后,已成为一把双刃剑——在斩获巨大的商业利润和满足大量都市消费群体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构成了极大威胁。滑雪产业正面临尖锐的环保质疑。
维护不当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我本人分管旅游,应当提倡大力发展滑雪旅游产业;但作为一个林业工作者,我又发自内心地不愿意建太多滑雪场,尤其是那种不注重夏季维护的滑雪场。”中国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森林旅游管理局局长于泽波矛盾地说。
据介绍,滑雪场若维护不当,对植被的破坏将会相当严重。春夏季冰雪融化时,滑雪场已开发出的雪道若不植草,将会引发水土流失,进而破坏生态环境。“我国东北地区一些建在林区的滑雪场都存在这种隐患。”于泽波表示,虽然黑龙江省一些大中型滑雪场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已开始着手夏季的植草维护,但高昂的植草费用仍然让一些资金实力欠佳的滑雪场望而却步。据悉,一个滑雪场正常应用于夏季植草的费用平均约为100多元/平方米,比开发雪道的费用还高。
与此同时,北京的环保人士也指出,位于京郊的滑雪场不同程度地破坏了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山地植被系统,削弱了生态屏障对于治理沙尘暴、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作用,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人工造雪“喝水”现象严重
与东北地区不同,我国其它地区的数十家滑雪场因气候原因无法使用天然降雪,而它们普遍使用人工造雪无疑正在“喝掉”一些缺水城市和地区的生活用水。
以北京为例,在北京市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富德发表“京郊滑雪场一年喝掉4.2万居民生活用水”的论断后不久,中国滑雪协会代表行业作出公开回应,认为北京十多家滑雪场每年造雪抽取地下水29.73万立方米,年回收利用地下水11.9万立方米,加上其它水源,总计在50万立方米至60万立方米之间,对居民用水不构成威胁。
但无论如何,北京是一座重度缺水城市。调查显示,2005至2006雪季京郊所有滑雪场均采用人工造雪的方式铺设雪道和营造雪场氛围。与此同时,北京地区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以0.5米左右的速度下降,全市地下水累计超采已达60亿立方米。一方面,为了保证向北京供水,包括河北赤城在内的许多地区牺牲了太多利益;另一方面,严重缺水的北京正在成为北方的“滑雪胜地”。环保专家表示,京郊近几年建成的十多家滑雪场大部分靠抽取地下水来维持人工造雪,由此带来的环境后果是水源地涵养能力下降、地表水流失。
“绿色”标准呼之欲出
2005年11月初,北京市水务局正式出台的《北京市滑雪场用水管理要求》,被很多人认为是政府对滑雪场所表达的“绿色”立场。在这份节水令中,政府宣布将按照定额给滑雪场下达用水指标,执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不但如此,滑雪场还要建设融雪水及雨洪收集、利用设施,并使用节水型器具。北京市副市长牛有成近日向外界透露:“现在北京市发改委正在做调查,包括滑雪场的用水量、节水措施及下一步改进的方法。”
黑龙江省旅游局局长薄喜如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黑龙江旅游局将通过对滑雪场质量等级标准提档升级的方式,加强对滑雪场环保措施方面的监管。据悉,黑龙江于2001年制定的滑雪场质量等级标准,根据滑雪场雪场设备及设施基本条件、旅游交通、游览、安全保险、卫生、通讯、综合管理、接待容量等九个评价项目,从高到低将滑雪场依次分为SSS、SS、S级三个等级。旅游部门现已对22家雪场进行了评定,并要求旅行社组织的团队必须到有等级的滑雪场。“我们正在研究讨论将环保评价项目列入该标准中,以规范行业发展。”薄喜如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