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日前公布了2005年工资指导线,确定今年的企业年平均货币工资增长基准线为12%,增长上线为18%,下线为4%。各企业可自行决定增长幅度,但支付给提供正常劳动的职工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1月23日《工人日报》)虽然仅仅是不具有强制力的“指导线”,但是,政府部门的工资指导线无疑反映着政府对形势的判断如何,以及对形势的控制要求。笔者认为,对于目前的企业职工工资指导来说,必须以有效的手段来保障“下线”的实现,但是,却不应当设置工资涨幅的“上线”。
制定者其实非常理性,工资增长基准线的上线是对工资水平较高、工资增长较快的企业提出的预警提示,有关人士称,“这一制度可以帮助实现职工工资的正常适度增长。职工工资有了高、中、低位的参照,可以避免劳资双方盲目要价、产生分歧,也有利于企业控制成本。”
单从企业工资对企业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合理控制上来说,工资涨幅有“下线”要求也有“上线”指导是很有必要的。不过,这一切都建立在工资的合理分配的基础之上,在有着合理的、健全的工资分配和制度制衡的基础上,再谈到企业职工工资的“上线”控制才有意义。而从目前的国内企业职工工资分配及企业与职工间的制衡状况来看,设“下线”是起码要求,设“上线”则早了一些。
首先,目前国内的企业工资水平,是普遍过低了而不是高了,在许多以外来人口为主要劳动力的企业,职工工资更是极低。即使是工资水平较高、工资增长较快的企业,其“高”与“快”,也是相对于以前过低的工资基数而言。
其次,工资的“上线”与“下线”,主要针对劳资双方的利益冲突,意在让二者的要求与妥协都能保持正常的幅度。但是,这一点要依靠劳资双方基本形成的制衡为基础。而在目前,劳资双方的地位、力量对比悬殊,职工与企业之间,基本上没有“盲目要价”的基础,职工利益被侵害后的保障机制也还不完善。在这种状况下,只有企业对职工的漫天要价,鲜见职工对企业的盲目要求。没有对等的“要价”条件,“上线”只会成为影响职工利益的限制,而不是合理控制成本的准绳。
成本的控制,关键在合理二字。在目前的情况下,最重要的是如何设立“下线”,保障职工工资的合理增长。尽管“上线”只是指导,并与“下线”“遥相呼应”,但是,如果突出了“上线”的成本控制作用,恐怕只会让“上线”成为企业可利用的工具。因此,在目前来说,只设“下线”并全力保障其实现才是第一选择。(编辑:刘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