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源重组资金悬而待决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9日 11:00 中国消费网 | |||||||||
国资委寄望的“淡马锡”模式尚存瓶颈:与淡马锡资金来自新加坡国家储备相比,诚通或国开投重组国企的力量有待加强 1月16日,凯马B股(900953)公告,公司1月13日召开的三届五次董事会决定,改聘岳华会计师事务所及华利信会计师事务所分别为公司2005年度境内及境外审计机构。
凯马B股为中国华源集团旗下七家上市公司之一,而后者目前正处于敏感的重组阶段。 知情人士透露,岳华和华利信,正是华源集团的重组方诚通集团对华源全方位“摸家底”的会计师事务所。凯马B股的公告表明,该公司已经开始接受来自诚通方的资产审计。 早在一个多月前,约有300人的审计团队开始进驻华源集团。“最先是孙公司,然后是子公司及上市公司。”目前的情况是,虽然诚通对华源的审计仍在进行,但重组所需50亿资金来源仍未落实,承诺贷款的国家开发银行仍未下定放贷决心。 1月18日,华源旗下公司的一位高层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的重组工作正在有序进行,而重组工作的主持方仍是国资委,诚通也并未确定为惟一的重组方。 来自重组专家的观点是,重组资金悬而未决,凸现大型央企重组的成熟模式仍有待探索。 诚通进入 自去年12月份开始,工作在上海市中山北路1958号华源世界广场的华源总部员工们,经常能够看到陌生的面孔出入总部大门。 只有知情人士知道,这是华源重组方中国诚通集团聘请的审计团队。这个审计团队由北京岳华会计师事务所和华利信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员组成,约有300人之多。他们的任务是全面摸清华源集团的资产情况。 “简直就是一个庞然大物,这些财务审计人员足要工作几个月的时间。”一位上海的知情人士透露。华源集团总资产近600亿元,旗下有七家上市公司和数十家大小子孙公司。 重组华源的中国诚通集团,同样为国务院国资委直属企业,正是接受了国务院国资委的正式授命之后,才开始逐步展开对华源的重组计划。 鉴于目前华源所处的银行债务危机,诚通对华源的重组方案是,诚通集团向国家开发银行申请50亿元贷款。其中25亿元用于处理华源目前的银行债务,另25亿元作为资本金注入华源,同时诚通取得华源的控股地位。 诚通此次扮演的角色十分特殊。国资委对诚通的定位是,只是一个战略投资者,不参与华源具体的经营活动。而华源的人事也将暂时不作调整。 按照华源方面的设想是,有了25亿元的资金使华源度过债务危机之后,接下来就开始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而这一步工作的完成将会是2006年底。 如此,则诚通集团只是在重组华源的过程中承担一个过渡角色。 不过有接近诚通集团的人士认为,诚通将不会在其中扮演一个资金中介方,那对诚通来说没有任何好处而言,只是拿出资金让华源渡过难关,“诚通应该不会同意。” 据其分析,诚通会选择强势介入,其用于重组国有资产的资产经营公司身份得到国资委承认后,将会在重组国企资产中承担作用,而这次重组华源恰是一次绝佳的演练机会。 华源危机 对于华源集团来说,可谓是成也并购,败也并购。 中国华源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是直属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重要骨干企业之一。拥有全资和控股子公司11家,以及7家上市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医药企业集团和纺织企业集团。 其资产规模足以让人骄傲。2004年集团实现主营收入485亿元,营业收入列中国企业1000大中的第29位,列医药制造业第一位和纺织业第一位,在中国出口额最大的200家企业中,排名28位。 最初的华源集团是一家总资产1.4亿元的纺织企业。据不完全统计,自华源成立13年来,总共进行了大大小小近90余起并购。华源集团从原来单纯的纺织企业,逐步涉足农机制造、医药,并逐步成为上述行业的龙头。其董事长兼总裁周玉成一度被称为“并购先生”。 1999年,由于农机行业全面亏损,华源最终退出。而2000年前后,眼看纺织行业的衰落,对公司的业绩难有足够支撑,华源开始转向医药领域。这次转向与冒进,给华源今天的危机埋下了种子。 2000年,华源集团收购凤凰化工(600656),随后将之更名为华源制药,并将其主业通过收购药厂置换成医药制造。 在众多收购中,以华源收购南北两大制药集团最为著名,也是将其拖入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 2002年8月,华源斥资11亿元,收购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2004年底,又通过华源生命产业入股北京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50%股份,共耗资13亿元。 虽然从此华源一跃成为中国医药龙头企业,总资产也从不到200亿元升至500多亿元,但长期靠银行贷款支撑其高速并购,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资金链越绷越紧。 在面临银行债务危机之时,周玉成的设想是,用华源集团和上药集团的股权向海外私募资金,但该方案直到拖至其危机爆发也没有成功。 来自华源内部人士的信息是,财政部的检查成了华源危机爆发的催化剂。2005年年中,财政部进行“2004年会计信息真实度检查”,其中华源作为两家企业之一。 2005年9月,上海银行催收华源1.8亿元到期贷款。自此引发连锁反应,多家银行债务人催款,导致华源旗下多家上市公司股权被冻结,华源危机自此爆发。 50亿关键资金 诚通重组华源,虽进入对华源的摸家底阶段,但仍存在不少变数。其中来自国家开发银行的50亿元贷款尤为关键。 截至2005年9月20日,华源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的银行负债为251.14亿元,其中,子公司209.86亿元,母公司41.28亿元。母公司短期银行借款34.05亿元,政策性长期贷款7.23亿元。 按照评估,要想解决华源的债务危机,需要50亿元资金。原计划是,50亿元来自国家开发银行贷款。 之前有一系列迹象表明,国开行并没有下定决心放贷。2005年11月下旬,国资委原定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对华源的重组计划。但在会议即将召开的前几天突然宣布会议延期。 关于这次会议推迟的说法是,国开行当时并未正式批准给诚通授信50亿元用于对华源的重组。知情人士透露,至今该笔资金仍没有从国开行贷出。 诚通集团虽属国资委直属企业,但以资产规模论,却还远在华源之下。2004年末,该公司总资产为80.23亿元,排行央企第61位,负债总额为41亿元,利润总额为2.09亿元,净现金流量只有8471万元。 诚通要重组华源,光靠自有资金显然力有不逮。因此,国开行50亿元贷款也就尤为关键。 50亿元是否存在变数,焦点在于这笔资金是否在国资委和国家开发银行签订的一揽子合作协议范围之内。 2005年9月16日,国家开发银行与国资委签订《支持中央企业改革和发展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国家开发银行向国资委确定的两家资产经营公司授信,其中诚通控股获额度200亿元,国家开发投资公司获额度300亿元。 “这500亿的信贷额度,并不是具体的贷款协议,仅仅是一个战略意向。”一位财务专家分析国开行授信的实质。 按该人士的分析,诚通重组华源的50亿资金将必须具体再行审批。但国开行至此还没有正式批准此笔贷款。 接近华源方面的人士本月17日向记者表示,目前对华源的资产及债务尚处在审计阶段,而原来重组华源所需50亿资金仅是预计,“估计审计完毕确定最终所需资金数额之后,该笔资金将会得到国开行放贷。” 试水“淡马锡”瓶颈 外界一致认为,诚通之所以能够以小博大重组华源集团,与其被国资委确定为资产经营公司和拥有处置不良资产的经验有关。 2005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确定诚通控股、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为两家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试点,承担“搭建国有资产重组和资本运作平台,探索中央企业非主业资产及不良资产市场化、专业化运作和处置的路子。” 随后于2005年8月,诚通接收了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下面8家企业,并托管了中国寰岛(集团)公司。 2005年12月1日,诚通集团董事会试点工作会议由国务院国资委召开。此次试点,诚通集团设四位外部董事,今年1月1日新《公司法》开始施行后,国资委增加诚通集团董事会外部董事人数,使外部董事超过半数。 外部董事到位后,将选聘经理人,并对经理人员进行业绩考核,通过考核来决定其薪酬。 这被视为是诚通走向国资委主任李荣融中意的新加坡“淡马锡”模式的重要一步。 新加坡淡马锡,是由新加坡财政部独资拥有的国家控股公司。该公司成立30余年来,成功地以职业经理人在全世界投资达500多亿美元,年投资回报率高达18%。 早在2003年,就有人将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看作是淡马锡的翻版。如今,诚通似乎超过了国开投,与淡马锡更加接近,并更受国资委的重视。 2005年12月22日,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听取诚通集团资产经营公司试点工作汇报时提出,希望诚通集团加强研究与探索,通过资产经营试点工作,为国企改革探索出一条路子。 但此次诚通重组华源的资金问题,暴露出效仿“淡马锡”模式的一个瓶颈。淡马锡的资金来自新加坡的国家储备,与其相比,诚通与国开投投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的力量尚显不足。 “要成为真正的淡马锡,必须解决资金来源,这是日后资产经营公司能否发展的关键。”一位投资人士表示,“同时必须要避免资金滥用。” 值得指出的是,国资委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在近日召开的诚通董事会试点工作会议上,国资委副主任王勇表示,“国资委将通过国有资本预算,确保诚通集团履行资产经营公司职能有良好的财务状况。” 所谓国有资本预算,即指对政府在一个财政年度内国有资本经营性收支活动的计划。实施该预算后,将有利于国有资产的流动性和优化配置,从经营不良的企业退出,进而进入有活力的企业。 据国资委副主任邵宁介绍,今年将开始实施国有资本金预算制度。 一位专家表示,“如果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已经建立起来,国资委手里已经有钱可支配,诚通重组华源这件事可能就不是现在这个局面了。”(编辑:刘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