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报讯(记者赵明宇)票贩子究竟是怎样一群人,他们是如何倒卖火车票的,为何票贩子屡打不尽?昨天,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公布的北京蓝皮书——《2006年:中国首都社会发展报告》给予了解答。
票贩子内部有11种分工
蓝皮书披露,“活跃”在北京的倒票大军来源较散乱,被调查的320人中,涉及地域22个省市区。调查还显示,约80%的票贩子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研究者还特别提及,在他们访谈的票贩子中,年龄最小的14岁,最大的77岁。
蓝皮书介绍,以票贩子的分工划分,有拿票(含归票)、扒皮、叫票、侃客、扎蛤蟆等约11种。票贩子群体自身是一个小社会,他们之间以经济实力为根本依据,自成经济分层。
贫富差距逐渐被拉大
这个小社会里贫富分化差距逐渐拉大。最高层的票贩子与底层的“扒皮”差距很大:一个高级票贩子月收入与“扒皮”的相比,低时是3-5倍,高时是5-10倍。比如北京站某些有门路拿票的大票贩子,旺季每天收入在1000元-3000元之间;淡季收入每天在100元-1000元之间。“扒皮”的旺季时,每天收入在200元-600元之间;淡季收入每天在30元-100元之间。
虽然票贩子小社会里的经济分层距离很大,但其内部的势力分层并不明显。没有固定的“票霸”,只有地盘划分。他们中的大多数长期寄生在北京两大站,相互之间即便不往来,也混了个脸熟。
打击票贩子要群策群力
调查结果显示,被访者中呼声最高的是依靠“综合治理的力量”来打击票贩子,占54.5%的比例;其次是依靠“铁路和地方联手打击”,占被访者的35.3%。
为完成该调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张西、涂骏和岳勇三位研究者在去年“黄金周”、“暑期”和“倒票淡季”三次上车,深入乘客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通过实地观察、面对面采访和通过档案了解基本情况三种方式,对600余名票贩子进行了调查,最终完成了《“火车票贩子”群体调查》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