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消费 > 正文
 

澳洲 解读一个民族的风情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3日 13:00 中国消费网

  2005年的寒假,我与几位老师一起,带着一批学生踏上了前往澳大利亚的修学旅行之路。就个人而言,我喜欢旅行,习惯在地图上找出目的地,然后用双脚丈量出点与点之间的距离;更喜欢用相机记录下每一个令我感动的瞬间,留作日后慢慢回味的凭证。但是在澳大利亚,这一切似乎都行不通。那块古老的大陆,对我而言如同一幅绵延无边的卷轴,全然无法用你的感官去阅读。所以,我只能期望借助手中之笔,记录下行程中思想的零星片断,以作为此行的见证。

  布里斯班(Brisbane)——人与自然的绝美交融

  

  抵达澳大利亚的第一站是布里斯班,一个传闻中美丽的港口城市。刚下飞机,一股热浪就扑面而来。30 度左右的温度与国内的严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惊诧之余,我们一行也意识到自己终于已经抵达地球的另一个角落。

  机场外,太阳正好,而伴着明朗的日光,却下着淅淅沥沥的太阳雨。透过雨帘望去,满眼均是绿色。不同寻常的绿,在阳光和水珠光与影的交结中折射出一股晶莹欲滴、醉心的色彩。这便是布里斯班给我的第一眼印象。

  作为一个港口城市,布里斯班之所以成名的关键自然在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黄金海岸(Gold Coast),便是这个城市永远的骄傲。蔚蓝的苍穹,偶尔飘过朵朵白云,再往下便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大海,近处是脚下细软的沙滩。这一切对于我这样一个第一次见到大海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场盛宴,我也终于知道了什么叫海天一色。极目远眺,天与水的交融很容易令人想起世界的尽头。遗憾的是,我竟然不会游泳,好在热情、随和的澳大利亚人并没有把我这个衣衫齐整的外乡人视为异类,才让我得以在沙滩上信步走动而不带丝毫尴尬。漫步在海边的沙滩上,任脚下的细沙滑进鞋子,看着不远处一浪高过一浪的壮观景象,我年轻的心也仿佛随着时起时伏的浪尖漂浮在这自由的海面上。没能在此与海水作最亲密的接触自然是极大的遗憾,但旁观者的身份也成全了我用一种客观的目光打量这片海滩。

  水中,是年轻人的天下,当然更多的是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游客;虽然没游出几步,又被浪打了回来,却仍在嬉笑声中作着一次又一次新的尝试。而沙滩上,更多的是上了年纪的人们正躺着晒太阳,或仰面,或俯卧;面前人来人往,他们却全然不顾。虽然被告知,布里斯班的人们因为酷爱晒日光浴,所以得皮肤癌的几率非常大;然而沙滩上的那一群似乎全然不顾这早已被科学证明的事实,仍然尽情地享用着这属于他们的天堂;似乎不如此,就难以表明他们是这个城市、这块海滩的主人,也难以暗示上苍对他们的特别眷顾。

  看着他们从容、自得的神态,我突然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这块海滩真正的主人并非在海里嬉戏游水的那群,反而是在沙滩上了。他们用自己的一生见证了整个黄金海岸的变迁,而且仍以一种不变的情怀关注着这块土地。

  我住在布里斯班的郊区,地方不大,那儿没有一栋豪华建筑,全是一排排由砖石、水泥、木板建造的普通住房,也没有特别的风景和古迹,整个儿给人的感觉是一派归于自然的朴素。单纯的色调和干净的街道让人分外安静,这样的郊区,对所有被公务劳累的人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和消解力:

  究其根本,首先是图像的净化。他们把除了自己居住区和活动区之外的一切地方都种植了地毯般的绒草,或是整治出一片片树林,色调和谐统一,绝不杂乱、跳跃。结果一眼看去,全然单纯朗丽,把种种纷乱和芜杂都抹去了。这也就抹去了城市生活对人们的心理堵塞,留下的开阔气韵,足以让当地居民可时不时地俯看庭前花开花落,仰望头顶云卷云舒,而岁月也在这不经意的俯仰间优雅地流逝。

  其次就是人迹的收敛。被整治过的草地、森林当然是人力所致,但人的痕迹却完全隐潜,只让自然力以其独特的姿态走到台前。所有的住宅虽然考究精致,却几乎都采用纯净的自然色,在形态上也没有丝毫的争奇斗艳,甘愿被自然掩盖和埋没。

  澳洲人愿意把土地不折不扣的交还给自然,只因他们清楚地明白,除了人类,这块大陆上还有更多的生物需要栖息和繁衍。我们理应感谢他们为这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所做的一切,让我们得以在世界上动植物种类日渐稀少的今天,还能在这块大陆上发现如许奇珍。也唯有到了这儿我才真正懂得,只有当人们收敛自我,才能享受最完美的自然。

  堪培拉(Canberra)——寂寞的国都

  每一座城市都会有一个主题,往往用一条中心大街来表现。或是尊古,或是创新,或是倚山,或是凭海……而堪培拉的主题很明确,是寂寞。

  说到国都,我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以及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形容词;然而我们到达的这个地方,却全然不是一片繁华的景象,有的只是庄严和肃穆,除了蓝天绿树,其余的色调均以庄重的灰色为主。堪培拉实在显得太寂寞了,驱车在城市里走动,遇见的只有零星的行人,而且一脸严肃。我本来喜欢人少的城市,但这里又实在太少了一点,堪培拉如同一位见证了历史沧桑的寂寞老者,静静地看着时间的沙漏在这个城市上留下印痕。

  从导游口中得知,堪培拉这个国都来得颇有点喜剧色彩。当初在确定澳大利亚国都的时候,有两个城市呼声最响:一个是悉尼,还有一个就是墨尔本。那时候的堪培拉在地图上还只是一个被大片牧场覆盖的不起眼的圆点,自然它也就甘于寂寞,冷眼看着自己南北两个城市在经济、文化上的比拼。然而,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城再也不会想到,命运之神由于实在无法在两个优秀的城市中作出取舍,目光居然停留在了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自己身上。仔细想来,澳洲政府的这一举措是否借鉴了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倒是的确有点值得玩味。历史给堪培拉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而这个城市自然也在受宠若惊的眩晕中战战兢兢接受了这一殊荣。

  然而,为了纪念这一段戏剧性的历史,澳大利亚政府决定在堪培拉的中心大街两边建造两座建筑物:一座叫悉尼大厦,另一座叫做墨尔本大厦。两座建筑物大小、外观、材料全然相同,唯一不同的只有两个名称而已。在一个国都的中心为另外两个城市树碑立传,这多少让人觉得有点尴尬。而在荣誉袭来、眩晕过后的堪培拉也清醒地意识到,作为一国之都,它没有发达的经济,没有悠久的文化,更没有澳大利亚最引以为傲的自然资源;最终,它决定,既然无法在经济、文化上取胜,那么它索性就此沉默,以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国都来承载厚重的历史。摇身一变,堪培拉成了一位沉默的老者。

  不管是成名之前,或是成名之后,这个城市都选择了沉默来面对外界对它的种种猜测和评论。从沉默到再次沉默,这何尝又不是一种本性的回归呢?而沉默的结果,自然就是无尽的寂寞。在这个寂寞的都市,我们也匆匆把自己的足迹留在了许多地方,然而,令我更深层接触这个城市灵魂的却是一个严格意义上讲不是游览景点的场所—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Australian War Memorial)。

  进门的那一刹那,我的目光连带我的心就一起被刻在墙壁上的引言牢牢锁住了:当你进入这个纪念馆,请放慢脚步,不要打搅安睡在这里的102000多位烈士的灵魂,他们的存在让这个国家得以清楚地认识到它的价值。

  在微暗的灯光下看到这样一句话,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屏息凝神、肃然起敬呢?澳大利亚四面环海,优越的地理位置令它免于外来战争的纷扰,然而这一切并不意味着它与世隔绝,两次

世界大战均有数以万计的澳洲子民为着自己的信仰而投身到各场战役当中。现在,当战争已成往事,我们的确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为他们辟出一片净土,让他们的灵魂在此得以安息。

  走出纪念馆,站在堪培拉的苍穹下,天高云低,向远处延伸的灰色土地,会让你的内心生出无限沉静。很庆幸堪培拉从一开始就选择了这样一种存在方式,没有在纷扰的现代商业社会中迷失自我。游人一批批地来,又一批批地离去,而堪培拉永远还是那个堪培拉:仰望蓝天,俯视大地,以百年不变的情怀深沉而孤寂地伫立在那里。

  

  悉尼(Sydney)—— 尴尬的现代文明

  从堪培拉到悉尼,一路上我们驱车行驶了近四个小时。然而,也就是这四个小时,令我的视神经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车窗外,绵延无边的是大块的牧场,与牧场交接处,还是那一如既往的蓝天、白云。视线所及,七分为天,三分为地,结合得恰到好处。车子一路行去,可以看到牧场上零星点缀着些悠然自得的羊群。

  车行上百公里,始终不见人烟,有的只是那一幅如同18世纪油画的绝美风景。我不得不赞叹:上天究竟为何如此眷顾这片神奇的土地!给了它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并庇护其永远免受外来战争之害。这是何等的恩惠,又是何等的磅礴手笔。车窗外的景色出奇的相似,牧场过去还是牧场,蓝天望去还是蓝天,但是这一切却绝不会令我的眼睛感到丝毫疲倦。我贪婪地注视着窗外的一切,期望能把这幅画卷珍藏在脑海里,日后也有理由相信,在地球的另一个角落,我曾经被一种未曾雕凿的美深深打动过。

  晚上8时许,车子终于到达了悉尼,一个伸展在9148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巨大海滨都市。作为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首府,它是全澳最大的、最古老,也最活跃的城市。走进悉尼港城,借着暮色,便可见其建筑松散地摊坐在大片的海岸上,草地、树木连成一片,人与人,房与房的空间稀疏宽阔,给人一种轻松自在之感。

  抵达悉尼的第二天,我们就拜访了闻名于世的悉尼歌剧院(Sydney Opera House)和港湾大桥(Harbour Bridge)。

  20世纪三十年代,悉尼人在海湾的蜂腰部建起了一座大铁桥;20世纪七十年代,悉尼人又在桥的一侧构筑了一座蜚声全球的歌剧院。那宏伟威严的悉尼港湾铁桥如一把巨大的弯弓,直指苍穹;而那纤巧秀丽的悉尼歌剧院则如几叶白帆,鼓风待发。两组建筑,一水之隔,铁黑与雪白的对比,壮美与精巧的映衬,是那么的强烈,游人到此无不叹为观止,只有用相机才能忠实地记录下它们的美丽。

  在世人眼中,悉尼的歌剧院象征着艺术与建筑双重奇迹的完美结合:歌剧院的整个建筑外观,像一片高耸的白帆;建筑物的顶面铺盖着一百多万块闪耀发亮的乳白色瓦片。这个由巨大的贝壳造形组合成的宏伟建筑,将人工与自然合璧,揉合成天衣无缝的罕世杰作。

  而不远处,港湾大桥的丰姿则是所有悉尼人的骄傲,运用独具匠心的人工伟力揭示着人类的智慧与建筑的宏伟壮丽。这个在大地之上,海洋之滨的伟岸建筑,在阳光的反射映衬里尤其显得更加壮观。此外,两处建筑的相互映衬也昭示着人类的和谐、优美及对自然的热爱。

  然而,激动之余静下心来细想:除了这些,悉尼呈现给世人的究竟还有什么奇珍呢?两处闻名世界的景观相距很近,皇家植物园是观看并将这两处美景摄入相机中的绝佳去处。植物园内游人如织,但放眼望去,没有几个游人能够静下心来细细观赏这园中植物,反而都在忙着对远处调焦距、按快门:园中所有的植物此刻都成了名副其实的“绿叶”,而“红花”却尴尬地盛开在不远处的海港上。

  其实,写下以上这个标题,我总觉得自己多少有点对不起这个城市。或许我走得太过匆忙,从而无法充分领略到它的美,但在我的词典里,一个真正具有内涵的城市应该具备的不仅仅是两三处名胜而已。

  就个人看来,悉尼自然无法以其自然风光取胜,那么我们暂且把它看成是一个以人文景观见长的都市。除了令人一振的外观景象,这个城市还必须寻找出某些厚重的文化扶手来支撑自己的价值。然而遗憾的是,悉尼的存在似乎只能满足于我们感官上的愉悦,却无法填补心灵上的渴求。缺少文化积淀的悉尼,尴尬地矗立在现代文明的钢筋混凝土中,就其魅力而言,自然不可避免地要大大打上一个折扣。

  但是,我们无法强求每一个城市都拥有让人顶礼膜拜的绚烂文化,毕竟世界上有着更多平凡的人们在享受着平凡的生活。所以,悉尼仍然是悉尼,热情好客的人群,蓝天白云海鸟沙滩,忙碌和悠闲交织而成的生活,这一切组织在一起也就构成了这个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于是,我只能默默祝福这个城市,愿它以其特有的方式舒心而惬意地栖居!

  话虽如此,但离开悉尼的那一刻,心中总带着隐隐的一丝遗憾:为什么厚重的文化与现代文明就无法在这个城市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呢?但是,转念一想,我又为自己的这种想法感到幼稚可笑:设想,如果把辉煌的

罗马文明强行嫁接到精致而现代化的悉尼,那出现的又将是一种什么样的诙谐景象?

  两周的修学旅行在我们匆匆的行程中不露声色地接近了尾声。坐在回国的航班上,我身旁的学生个个都带着满足的笑容进入了梦乡。望着他们纯真的脸庞,我不禁揣测:笑容背后他们究竟带走了对这个国家怎样的记忆?最终,我也闭上双眼,靠在椅背上,而脑海深处,悉尼歌剧院和港湾大桥的影子越来越模糊,相反,逐渐清晰的却是从堪培拉到悉尼途中那无限延伸开去的苍茫牧场和巍巍蓝天……莫非这就是这块大陆留给我的最真切的回忆?

  在行将收笔之际,我必须恳请这块深沉的澳洲大陆原谅我,原谅不知天高地厚的我竟然企望带着浓厚的个人感情色彩来解读它。两周之内游览的景点自然远不止以上描述的那几处,但我能够用心记录下来的却只有那么多。是它们让我用一种心情和感动,而不仅仅是视线,来更深入地触摸这块大陆最敏感的神经末梢。我将它们记录下来,只是希望能在今后记忆的画册即将褪色之际,重新唤起这段回忆:24岁,一颗年轻的心与一块古老大陆的一次邂逅。(编辑:王彦艳)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