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消费 > 正文
 

发改委:白糖期货上市再谋大宗商品定价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2日 10:42 中国消费网

  国际投资基金对期糖价格步步紧逼,促使国储糖拍卖与白糖期货联袂亮相。国家发改委人士称,白糖期货上市意在渐次谋取大宗商品定价权

  1月6日,白糖期货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

  来自郑商所的信息显示,受现货市场鼓动,白糖期货上市当日即受到多头追捧,主
力0605合约较基准价大涨了541元/吨,报收于4741元/吨。

  此前一天,在国内糖价高涨60%的情况下,为平抑糖价,国储局将第一批9.2万吨国储糖公开拍卖。拍卖结果显示,原本每吨3800元的国储糖起拍价,最终提前两个半小时以4557.90元的均价被拍卖一空。

  “国储糖的拍卖宛如一粟落沧海,抑制糖价作用尚不明显。”1月5日拍卖结束后,广西糖网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评价。

  对此,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人士表示,市场不该片面注重短期效应,“此次国家有关部门推动白糖期货上市的真实用意在于,渐次谋取大宗商品的定价权。”

  白糖期货的上市能否成为中国博弈大宗商品定价权棋盘上的关键一子?

  基金凶猛

  对于此次国内糖价高涨态势,有关部门解释为,由于南方制糖企业开榨时间推迟,食糖供应趋紧,部分糖原料供应和制造企业趁机哄抬糖价所致。

  一个值得关注的背景是,国储糖拍卖与白糖期货联袂亮相之际,正是国际投资基金对国际期糖价格步步紧逼之时。

  “国际糖价持续走高,除有基本面的消息在支撑,更与贸易和投机买盘推高糖价有关。”广西某大型制糖企业老总告诉记者。

  在他看来,巴西、欧盟糖业改革后糖产量和出口量将下降,两大因素合力造成糖的现货市场未来的基本面供不应求的形势,但仅仅根据供求关系无法解释国际糖价大幅暴涨———纽约原糖期货价去年11月一度攀升到1995年以来14.89美分/磅的最高点,伦敦白糖期货价去年冲击到1996年以来352.90美元/吨的最高点。

  “国际基金趁虚而入,炒作价格。”中粮期货北京交易部副经理杨英辉留意到,近一年来,基金一直在期糖市场高调运作。

  公开信息显示,从2004年3月中旬到2005年4月期间,基金一直在期糖市场上做多,其手中的净多头数量一度达到13万余手的历史高位,期间糖价也从6美分/磅的低位回升到9.47美分/磅的水平。经历短暂的反手做空后,投资基金又于去年4月份连续大规模构筑多头仓位,糖价因此又再次从9个月来8.00美分/磅的低位一线快速回升并屡屡破位。

  根据中国食糖网的实时监测显示,国内糖价随之水涨船高。2005年12月19日广东湛江糖价上涨到4400元/吨,比去年高出1700元/吨,涨幅达63%,创9年来最高;12月20日,长春糖价攀升到每吨4800元,处全国糖价最高位。

  12月22日,中国国家储备局宣布将拍卖国储糖平抑价格时,国际糖价曾小幅回落。但在国储糖拍卖前夜,即1月4日晚,国际炒家开始变本加厉反扑。

  数据显示,1月4日晚,国际市场糖价再度飙升,从14.35美分/磅高涨到14.92美分/磅,险破15美分/磅大关,最终收于14.87美分/磅。这也导致计划平抑价格的国储糖拍卖,最高成交价却达到4640元/吨,最低价也达到4490元/吨。

  “对比当地现货价格与最终拍卖结果,我们发现其价格并不低于现货市场价格,甚至都高出了现货价格,这样的结果是高于我们预期的,也是高出市场预期的。”

  海通证券分析表示。

  1994年就进入期货市场的北京德润林公司总经理李磊介绍,最近一两年来,“中国”屡屡成为国际商品期货市场的大热门,不论是原油、金属、还是农产品,中国这个大买家只要一出手,市场价格就会扶摇直上。国际商品期货市场上现在流行着一条让人哭笑不得的“商业原则”,即“中国要买什么,我们就赶在他们之前买”。

  然而北京东方人管理顾问机构首席顾问陈东认为,真正值得警惕的是,从去年

国际油价高涨造成油荒以来,在大宗商品方面,国际价格一高,国内便出现巨大波动,有关部门基本处于被动状态。

  “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似乎已被国际期货定价中心绑架了。”在他看来,建立期货市场利用经济手段进行调节才是长久之计。

  “如果国内白糖期货市场去年存在,一年前就可以对供需等各方面情况及时反映出来,引导农民的种植结构,可以大幅缓解目前的供需缺口,抑制糖价暴涨。”1月6日,中国期货协会副会长常清告诉记者。

  依照常清的分类,在现货市场,政府通过拍卖国储糖,表示出短期平抑糖价的坚决态度;在期货方面,白糖期货紧锣密鼓地上市,意味着未来将在长期价格策略上有更多动作。

  在常清看来,国储糖拍卖与白糖期货隔日上市的日程设置,表现出政府有意通过期货市场,将政府的态度和国储糖拍卖的作用进一步放大。

  “而从长远来看,谋求国际定价权才是治本之策,完善期货市场正是实现这一愿望的第一步。”常清指出。

  期货之惑

  业内人士将此次白糖期货上市称之为“复出”。

  1992年-1994年,我国期货市场建立初期,食糖就曾作为期货品种上市交易。1994年初,海南中商期货交易所、北京商品交易所等多家交易所都有食糖交易品种。

  食糖可以分为原糖(粗糖)、白砂糖、绵白糖、冰糖、方糖等。白砂糖、绵白糖俗称白糖,是食品、饮料工业和民用消费量最大的食品糖。统计显示,按照国标GB317-1998生产的一级及以上等级的白砂糖占我国食糖生产总量的90%以上。

  “90年代初期,白砂糖期货交易很活跃,食糖的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企业纷纷入市交易和套期保值。”常清对当年的情况记忆犹新。

  1994年4月,国务院的一纸批文暂停了所有交易所的食糖期货交易。

  “当年国家本期望通过期货市场的供需信息,合理引导农民安排甘蔗、甜菜的种植面积,但当时投机商太多,价格高低起伏变化很大,失去了导向作用,太混乱了。”广西糖网一位资深分析师回忆。

  市场机制、法律机制都不成熟,是多位糖业人士对当年食糖期货市场的总体评价。

  常清指出,当年正值国家宏观调控,希望通过稳定物价,治理通货膨胀,最终实现经济的软着陆,而当时糖类期货价格居高不下与这一原则相背离。“因此对期货市场的认识出现了分歧,最终导致白糖期货被停止。”

  但事实上,投资者对大宗期货的“青睐”往往有特定的背景和规律。

  在20世纪90年代“股市热”之后,投资者一直在寻求投资组合的多元化。而大宗商品与

股票和债券的关联度较低,能够改善投资组合的风险回报状况。同时,大宗商品是实物资产,可以令投资者免受通货膨胀损失。

  而在大宗商品中,农产品相对于金属、能源等产品在价格方面更具优势,在投资者存在通货膨胀预期的情况下,更容易引起投机商的兴趣,而食糖这类基本面本身容易出现供需缺口的商品则更成为了投机者的首选。

  “中国期货市场刚刚起步,国内又存在通货膨胀的可能,自然造成资本大量涌入期糖,最终导致了白糖期货的夭折。”常清说。

  遭遇挫折的不仅是白糖期货,1994年左右,大麦、高粱以及石油和其他多种金属期货均被“冻结”。

  “其实期货市场仅仅是价格波动的反映,而并非价格波动的原因,期货市场存在才可能提前、及时反映价格波动,保证宏观环境的稳定。”常清认为。

  随后的事实证明,仅以食糖期货为例,停止期货交易并没有实现糖类商品的价格稳定,1994年末以后,食糖现货价格一直大幅波动,共经历了3次大幅度上涨和4次大幅度下跌。(如图1所示)。

  1994至1995年,食糖市场价格连续两年大幅上涨,1995年3月食糖价格创出4800元/吨的历史高位,到了1996年6月,国内食糖价格又跌至3700元/吨;随后至1999年12月,国内食糖价格又从4450元/吨大幅跌至1985元/吨……

  “现货企业叫苦不迭,对回避价格风险工具的要求十分迫切。”经常与现货企业打交道的中国国际期货白糖事业部分析师郭良周表示。

  之后,有关部门开始对白糖等大宗商品期货市场进行反思。

  1999年10月,郑州商品交易所收到指示,开始对白糖期货进行研究开发。

  与此同时,为回避价格风险,1999年5月左右,在广西食糖中心批发市场自发出现了“远期合约交易”,即根据买卖双方预先签订的合同中商定的付款方式和买卖商品品种,在一定时期内进行实物交割的交易。

  业内人士介绍,与期货相比,这种交易最大不同在于,绝大多数远期合约最后都是通过现货交割完成交易,而不是通过对冲来平仓。

  但这种交易形式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合约没有统一规范,履行起来缺乏信誉保证。而且这种远期合约交易往往在一定区域内进行,价格方面具有区域性,容易受到地方利益干扰,无法达到统一。

  “这种交易很繁荣,我们称之为‘准期货’。”郭良周介绍。

  熟悉期货的人都明白,期货交易正是在现货交易、远期合约交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005年末,政策与市场层面的准备日趋成熟。

  近年来,资金庞大的国际商品指数基金通过买入原油等大宗商品期货,来对冲通货膨胀风险,这种投资策略主导了商品价格的走势,创造了2003年6月以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大牛市,造成此次国际、国内糖价的暴涨。

  与1994年应对措施不同的是,这次政府“反其道而行之”,主动为食糖期货“解冻”。

  12年后的2006年1月6日,白糖期货重新上市。

  “这不仅是政府对白糖期货的一次再认识,整个期货业也将柳暗花明。”常清愉快地表示。

  定价权之争

  目前,国际糖价的定价权掌握在纽约期货交易所与伦敦国际金融期货期权交易所两个机构。

  纽约期货交易所(NY鄄BOT)的11号原糖(国际糖)和14号原糖期货(国内糖)、伦敦国际金融期货期权交易所LIFFE的5号白糖期货,两家形成的期货价格已被世界糖业界称作“国际糖价”,成为国际贸易定价和结算的依据。国内糖价正是在国际糖价基础上加上一个升贴水(premium)形成的。

  “我们希望通过白糖期货上市,形成我国白糖期货价格,参与国际食糖贸易的定价过程,增加我国在食糖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减缓或避免国际食糖市场对我国食糖产业的冲击。”在1月6日白糖期货上市的发布会上,郑商所负责人传达了这样的期望。

  来自郑商所的数据显示,中国近年来白糖产量接近1000万吨,消费量超过1000万吨,均居世界第三位。

  国内18个产糖省(区)中,广西、云南、广东、海南、新疆等五大产区食糖产量占全国食糖产量的90%以上,糖业已成为上述区域的重要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在进口方面,多年以来,我国食糖进口量一直较大,每年均在40万吨以上,其中最高1995年净进口达246万吨,超过当年国内消费量的30%。近两年来随着进口关税的降低,我国食糖进口量均在100万吨以上。2005年前10月我国进口食糖就已达129万吨,位居食糖进口大国行列。

  “糖类在我国农业经济中的作用仅次于粮食、油料和棉花,但它却是15种主要农副产品中价格波动最大的。”郭良周介绍,糖类是对供需情况极为敏感的商品,微小的供需失衡就会带来价格上的巨大波动。国际市场上食糖历史价格的最高和最低点相差约40倍,国内市场食糖价格的最高和最低点相差约三倍。

  糖业贸易量的现实,使中国对参与国际糖市定价权的渴望日益迫切。

  “其实不只白糖,获得大宗商品定价权是我们的总体工作方向。”近日,发改委价格司一位处长对记者表示。

  郭良周认为,仅凭大国的巨大消费量,是不足以获取定价权的。“它们成为定价中心,并非一日之功,背后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及历史积累。”

  “巴西是世界产糖大国,期货市场却不如美国,说明产销量也并不是定价权的基础。”郭良周的同事陈晓迪与其持有一致看法。

  常清表示,白糖期货上市是我国争取大宗商品定价权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虽征途漫漫,但第一步还是早迈出得好。

  在常清看来,眼下的机会在于,目前

中国经济地位不断提高,对亚洲国家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而东亚自由贸易区正在建设中,中国期货市场要为中国及周边国家的大宗原材料提供定价,这便于中国成为亚洲的定价中心,为最终成为国际性的定价中心奠定基础。

  北京德润林公司总经理李磊同样认为,如果做国际期货一直依赖国外期货公司,对方就可以对中国的买卖方向一清二楚,导致每次我国买家入市采购,都会引发基金蜂拥入市抬高期价,2003年底和2004年初我国采购的小麦、棉花和大豆,均出现过类似的情况,造成国内企业出现大量亏损,而这仅仅是不胜枚举的前车之鉴之一。

  “中国已经成为原油、铜铝、铁矿石、棉花、大豆、豆油、棕榈油等大宗商品的主要进口国,参与国际期货市场定价显得格外重要。”李磊认为。

  去年12月,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周正庆公开表示:“如果我们想加强自己的竞争力,就必须发展期货市场,以获取大宗商品的定价权。”

  对上述观点,郭良周也承认,“从长远来看,定价中心向我们转移的确是一个趋势。”

  谋取定价权并不完全是梦想。在农产品方面,中国设立的棉花期货已具示范效应。

  2004年以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但棉花价格却在很大程度上一直追随国际价格。

  2004年,纽约期货交易所的棉花期货价格几周内上涨了40%,致使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亏损了约7200万美元,国内有关部门随后做出决定,在国内建立一家“我们自己的棉花期货交易所。”

  事实证明,郑商所在当年6月开始棉花期货交易后不足18个月,这里的棉花交易量偶尔会出现超过纽约期货交易所的期棉交易量。

  “已经可以形成自己的棉花价格,并开始让棉花交易的龙头市场———纽约期货交易所也表示出对自己地位的担忧。”谈及这番成绩,常清语气轻快,兴致高昂。

  受棉花期货鼓舞,郑商所对白糖期货表达了同样的憧憬:“我国作为第三大白糖生产和消费国,应该拥有自己的白糖期货市场,形成我国权威的白糖期货价格,参与国际食糖贸易的定价过程。”

  “在未来三、五年内,中国的白糖期货价格就可能成为国际价格。”常清乐观地预言。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上海、大连和郑州正在对大宗商品表现出更多的关注。经过改组后,上述期货交易所已将业务重点放在了铜、铝、石油、橡胶、大豆、小麦、玉米和棉花等中国有大量需求的产品上。

  1月6日郑商所上市白糖期货后,9日,大连商品交易所也推出了豆油期货,而上海期货交易所方面日前表示,2006年上期所将争取在钢材期货、铜期权上有所突破,同时要积极推进成品油、原油期货以及金融期货的研究,以重点形成金属、能源和金融期货三大系列产品。

  “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在全面布局、齐头并进,而政府能否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发展期货业,是决定这场战役成败的根本。”常清最后说。(编辑:刘洋)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