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5年的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研究部署明年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任务,动员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快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2005年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取得显
著成效
即将过去的2005年,是“十五”时期的最后一年。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帮助下,广大干部职工团结一致,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依法行政、严格把关”为己任,以“服务经济、促进发展”为目标,全面履行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两大职能,比较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打好食品安全攻坚战,食品安全整治工作收到成效。
一是严格按国务院规定的时间,全面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在全面完成米、面、油、肉制品等老五类和新10类食品市场准入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启动了茶叶等13类食品的市场准入工作,共颁发食品生产许可证14502张,28大类中的370种食品已纳入市场准入体系,占食品种类的70%。
二是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初步建立起区域监管长效机制。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照“统一管理、分类监管、重心下移、层级负责”的总体要求,全面实施了以“三员四定、三进四图、两书一报告”为主要内容的食品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促进了食品监管任务的落实和食品生产企业日常监管到位。通过采取集中整治、关停并转,联合经营、集中检验,帮扶引导、促进发展等有效措施,加大了对小作坊的监管,使食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三是以严厉查处无证生产为重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百千万工程”成效明显。全系统共查处无证生产及违法生产食品案件6000多件,端掉食品黑窝点300多个,查处假冒伪劣货值金额4.1亿元,为规范食品生产经营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认真实施全国食品标准2004-2005年发展计划,加快了食品标准体系的建设步伐。共对8672项食品国家标准、384项食品行业标准、250多项食品地方标准、14万多项企业食品标准进行了清理。全国各省(区、市)普遍建立了食品类国家质检中心,有的地方还建成了全省统一的食品检测机构,为加强食品监管、确保食品安全提供了技术保障。
坚持从源头抓质量,生产领域质量监管工作明显加强。
一是全力推动质量振兴,引导企业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普遍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引导企业自律、加强政府监管、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三管齐下的质量工作格局,质量兴市活动已扩展到900个市(县)。
二是以打造品牌为抓手,充分发挥扶优扶强的作用。名牌工作得到社会广泛好评,被评为中国名牌的925个产品,创造出11229亿元产值,起到了明显示范效应;免检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96大类产品、2500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地理标志即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工作为服务“三农”做出重大贡献,受保护的450多个产品产值达300多亿元。
三是在建立企业质量档案的基础上,信息化的质量工作体系加快了建设步伐,质量工作从监管和服务两个方面向县以下延伸取得突破,区域性质量监督、执法打假、安全监察、标准、计量、认证等工作水平和效率进一步提高。
四是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权威性进一步增强,针对突发事件组织的专项抽查效果突出,在扶优治劣、引导消费、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等方面的作用显著增强。
五是以生产许可为主要内容的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完善,28类、14502家获证企业的质量保障能力明显提高,有力地配合了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品、保护自然资源、推进节能降耗等重要政策的实施。
六是以区域整治和专项整治相结合的执法打假不断深入,全年依法查处18万余起、货值33亿元的制假案件,地条钢、土炼油、黑心棉、劣质化肥、食品制假等违法行为得到遏制,辖区打假责任体系的建立为从源头上解决假冒伪劣打下了基础。
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标准、计量、认证认可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
一是围绕经济建设推进标准化工作。配合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发布并实施了一批涉及人身安全、环保、节能、节水等方面的重要标准;针对重大突发事件,紧急组织制定了22项国家标准,并对现行21575项国家标准和8511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进行了清理;农业标准化工作受到地方政府和农民、企业的欢迎,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达到了2228个。
二是根据社会发展完善计量工作体系。总局制定了落实国务院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部署的具体措施,联合发改委发出了《加强能源计量工作的意见》;各地广泛开展了节能、节水、环保和消耗能源资源类产品的认证工作;建立新一代量子计量基准、有证标准物质和社会共用计量标准得到长足发展,计量基、标准的国际比对和国内比对工作稳步推进;开展了重点耗能企业能源计量管理状况调查,组织制定了重点耗能行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标准;建立了规范化的计量器具和商品量监督检查制度,集贸市场、加油站、餐饮业、眼镜制配场所、煤矿、粮食和棉花收购市场的计量专项执法检查成果显著。
三是着眼于提高有效性,加强认证认可工作。深入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先后对3C产品、流通领域中的食品和农产品认证标志进行了专项监督检查;食品和农产品认证取得新进展,全国获得有机认证的企业达1164家;严格了机构审批,目前国家认监委共批准认证机构139家,外审员培训机构40家,认证咨询机构756家;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正式成立,省、市、县认证监管网络基本形成,认证认可法规进一步完善,认证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
以国家利益和人民安危为己任,妥善应对一系列突发事件。
今年先后发生的禽流感、苏丹红、猪链球菌、孔雀石绿、甲醛啤酒、PVC保鲜膜等一系列突发性事件,引起了社会震动、危及到了人民的安全。在关键时刻,我们这支队伍做到了冲得上、打得好、完得成,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都能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既高度重视,又冷静对待,迅速查明事件起因,预测可能造成的影响,分析解决问题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及时掌握事件发展的动态,做到了有效应对。在妥善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我们进一步加强了与媒体的沟通与合作,建立了食品安全新闻宣传报告制度。通过媒体新闻发布,在第一时间将我们的声音传递出去,稳定了群众情绪,平息了事态。
以减少和遏制各类事故为目标,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新机制进一步完善。
一是继续推进特种设备动态监管体系建设。全国已配置安全监察人员7517人,聘用安全监察协管人员6.8万人,安全监察组织网络初步形成; 29个省(区、市)初步建立特种设备数据库并与国家数据库互联,信息化网络建设取得新成效,动态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监管到位率明显提高。
二是安全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强化督促检查,通过与企业、检验机构签订安全责任状,进一步落实了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和检验技术把关责任;同时通过目标考核,将监管责任落实到各级质监部门。
三是加大专项整治力度。组织开展特种设备专项整治,加大了依法处理的力度,对查处的重大隐患和问题及时进行通报,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经济的正常运行。
四是加快了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建设。27个省级局制定了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预案,21个省级局开展了应急演练,提高了应对特种设备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是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成功举办了首次特种设备安全国际论坛,促进了安全监察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2005年特种设备安全形势总体平稳,截至11月份,特种设备事故与2004年同期相比,事故总起数下降17%,死亡人数下降18%。
努力提高执法把关能力,自身建设得到了加强。
第一,以科技兴检为突破口,大力加强技术机构建设和基层建设。全系统大力推动实施科技兴检,加强技术机构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了技术机构的生机与活力。信息化建设进展顺利,“金质工程”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优化队伍结构、加强教育培训、强化职能到位、健全各项制度、狠抓行风建设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入手,县(市)基层局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全系统办公条件、执法装备和经费保障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第二,以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入开展。法律法规制修订进程加快。修订并正式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建立和完善了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行政执法证件管理等制度,开展了政务公开、行政执法检查、实施末位淘汰制等活动,行政复议案件明显减少。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重要成果。
第三,以行风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照中央和地方党委的统一部署,深入扎实地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继续把解决损害群众利益、影响队伍形象的问题放在突出位置来抓,治理乱收费、乱办班、乱发证、乱评比、乱发牌匾,取得明显成效。
二、充分认识新形势和新要求,努力提高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有效性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求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必须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不移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上来,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全局,努力提高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性和贡献率。
面对今后一个时期繁重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必须努力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提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性和贡献率为目标,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体系,认真抓好一个源头,切实维护两个安全,充分发挥6个作用,不断强化一个能力。
抓好一个源头,就是抓好生产加工环节这个源头。要大力推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努力提高我国质量总体水平;大力推进实施名牌战略,努力提高我国优势产业、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力推进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努力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维护两个安全。一是维护食品安全,构筑起食品质量安全的防线,确保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喝得放心,买得放心。二是维护特种设备安全,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网络,防止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发挥6个作用。一是全面推进以质取胜战略,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我国产业、企业和产品提高竞争力中发挥作用。二是加快农业标准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中发挥作用。三是充分发挥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技术基础保障功能,在推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中发挥作用。四是深入开展打假治劣,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中发挥作用。五是研究和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在促进我国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和合理保护国内产业和市场中发挥作用。六是高度关注民生,全面履行职能,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作用。
强化一个能力,就是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各省(区、市)局要提高把握大局、服务大局的能力。要围绕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大局,去审视和谋划质量技术监督工作;要善于把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与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结合起来,要把总局的部署与各地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宏观上为政府决策当好参谋,在微观上为企业做好服务;各市、县局要重点提高依法行政、严格把关的能力,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全面落实综合执法和行政管理两项职责到位,做到既不失职不作为,又不越权乱作为;各级技术机构要大力推进科技兴检和人才强检战略,不断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和提高人员素质,实现工作机制创新,有效提高技术保障能力。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质检工作全局,全面做好2006年质量技术监督各项工作
明年质检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质检工作全局,以“依法行政,严格把关,服务经济,促进发展”为宗旨,以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为主线,按照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的要求,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质检工作体系,努力提高依法把关能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增强质检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性,为推动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新贡献。按照这一总体要求,明年质量技术监督工作要在推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推进实施名牌战略、推进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等3个方面取得新突破;要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打假治劣、特种设备安全等维护公共安全三大任务上取得新成效;要在完善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加强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技术基础、提高技术保障能力、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等6个方面取得新进展。
为此,明年要突出抓好以下10项工作。
第一,大力推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把从源头抓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从生产领域的基础性环节入手,加强和改善对企业的监管和服务,切实加大工作力度,促进我国产品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一是大力推进质量兴市工作。要深化质量兴市工作机制,立足实际,加快研究制定《质量兴市、品牌强市绩效标准》。力争明年底全国开展质量兴市活动的市(县)达到1000个,努力推进有条件的省(区、市)整体开展质量兴省活动。二是进一步加大扶优扶强力度。要立足于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加大名牌战略推进力度,深入开展产品质量国家免检工作,进一步推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三是完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大力推进工程设备质量监理工作。四是加强宏观质量状况分析,积极推进质量竞争力指数工作,完成企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的研究,从企业质量竞争力方面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五是加快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企业质量档案工作,加快建立以产品质量为主要内容的企业信用体系。
第二,认真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年活动,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把明年继续作为食品安全年,紧紧抓住食品安全这个一号工程,切实加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工作,保证食品安全不出轰动全国的大问题,确保获证产品和企业不出问题,努力遏制一般性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真正把食品安全民心工程变成食品安全放心工程。明年要重点在6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一是以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为基础,在全面整顿食品生产加工业方面取得明显成效。重点是组织实施好14类食品的省级发证工作。二是以查处滥用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为突破口,在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三是以农村和城乡接合部为重点,全面落实“既要便民,又要管好”的监管原则,在加强食品小作坊监管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四是以扶优治劣两手抓为目标,在实现“四个一批”即扶持一批名优企业、帮助一批中小企业、关闭一批不具备生产条件企业、严厉惩处一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犯罪分子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五是以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为抓手,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六是以加强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为重点,在加快食品安全保障条件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第三,加强产品质量监督,建立和完善产品质量监管体系。要认真总结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和生产许可、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经验,进一步探索建立和完善我国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一是进一步强化许可证管理工作。以贯彻实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为主线,全面推进生产许可证管理工作实现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努力发挥生产许可证工作在落实产业政策、促进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切实改进质量监督抽查工作。加快《产品质量监督条例》制定步伐,从确保有效性、增强应急性、提高可比性、强化权威性、扩展社会性、实现统一性方面进一步改革完善,努力将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建设成为我国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的一项重要制度。三是进一步加强对检验机构的监管。要立足于切实增强质量监督工作的技术保障能力,坚持强化监管与加大服务相结合,不断加强对检验机构的监督管理,积极为检验机构走向市场、参与竞争创造条件,促进检验机构加快发展。
第四,深入开展打假治劣,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进一步突出重点产品、重点区域,加大打假工作力度,继续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一是继续实施食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百千万工程”。把打击以非食用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滥用食品添加剂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危害严重的食品制假售假违法行为作为重点,每个省(区、市)务求基本解决一批地区、一批食品的假冒伪劣问题。二是突出抓好化肥、农药、人造板、“黑心棉”等区域性质量问题的整治。三是推动落实行政辖区打假责任制,不断建立完善对制假行为早发现、早查处、早控制的责任机制。四是加强行政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
第五,全面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努力发挥标准在自主创新和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技术支撑作用。要全面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以提高国家竞争力为核心,大力提升标准化在提高产品质量水平,促进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中的有效作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抓好标准化基础工作。在清理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加快标准制(修)订步伐。加强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要把强制性标准的宣贯与实施监督,作为产品质量监督的重点内容。加快技术委员会建设,促进龙头企业、大型企业的技术骨干逐步成为标准化工作的主体。二是完善优势产业标准。三是做好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标准化工作。四是进一步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五是进一步加快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步伐。
第六,加强计量监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计量技术平台。进一步完善计量法规体系、量传溯源体系、技术保障体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充分发挥计量工作的作用。一是加快建设与国际一致的计量基准体系。二是高度关注民生,加强民生计量工作,进一步强化法制计量。以涉及公平交易以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安全的12种计量器具为重点,深入开展计量器具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维护公平交易、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安全。三是以促进节能降耗为重点,加强能源计量工作。四是进一步做好企业计量工作。
第七,大力加强认证认可工作,努力提高认证工作的有效性。要进一步完善认证认可监督管理体系,重视发挥认证认可协会作用,加快建立和健全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认可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工作机制,着力提高认证工作的有效性,全面发挥认证认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是要充分发挥认证认可在保护生命、健康、安全方面的作用。加强强制性产品认证的监督管理,切实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维护有关各方和消费者权益。二是要充分发挥认证认可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作用。三是充分发挥认证认可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作用。四是积极推动有关环保、生态认证的国际标准的研究和利用。
第八,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着力营造“安全发展”环境。要深入贯彻《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落实依法监管的责任,建立特种设备动态监管体系,防止和减少特种设备安全事故。一是全面推进特种设备动态监管体系建设。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着力于找盲点、找盲区,消除盲点盲区上,切实做到及时登记,及时检验,及时发现,消除事故隐患。二是推动落实特种设备安全3个责任。要落实企业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落实检验机构技术把关责任,落实安全监察机构监管责任。三是进一步提高安全监察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第九,推进实施科技兴检战略,进一步提高技术保障能力。要紧紧围绕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发展大局,全面实施科技兴检战略,大力推进质检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努力提高质检科技水平。一是统筹规划质量技术监督科技事业发展。按照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部署,要围绕已经纳入国家科技规划纲要的标准、计量、检测、食品安全、认证认可、特种设备、技术性贸易措施、条码自动识别技术等重点领域,积极协调国家有关部门,落实质检“十一五”国家科技项目,力争使质检科技发展的重大项目进入国家科技计划。二是加强质量技术监督科技基础工作。要加强技术机构技术能力建设项目的管理,完善规章制度,规范检测技术能力建设项目的申报、审批工作程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进一步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要逐步构建以国家级科研机构、系统重点技术机构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省及副省级省会城市技术机构的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把区域技术力量做强。四是加快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化建设。
第十,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严格依法行政。要以全面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为主线,以贯彻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为重点,加快立法工作,深化执法监督,全面提高质量技术监督系统依法行政工作水平。一是加快立法步伐,提高立法质量。要以事关百姓安全的《食品安全法》为重点,积极参与、紧密跟踪立法的各个环节。抓紧修订《计量法》、《标准化法》,组织开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设备工程监理条例》、《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的起草工作。组织开展《组织机构代码管理条例》、《国家质量奖励条例》、《产品标注标识条例》等的调研论证工作。二是大力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深化法制监督。三是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强化行政审批的后续监管。四是认真做好普法工作。
四、全面加强队伍建设,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第一,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各级质监部门都要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全面加强新时期质量技术监督系统领导班子建设。要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建设的长效机制。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质量技术监督各项工作。要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继续抓好作风建设这个关键。
第二,以实施《公务员法》为契机,全面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要把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作为重要任务抓紧抓好。要以此为契机,加强教育、管理和监督,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增强履行职责的能力。积极做好质检系统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的试点验收和论证推广工作。
第三,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全面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加快落实《“百千人才工程”实施方案》,形成一个目标明确、措施具体、符合实际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体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的高层次国家级专家,培养一批质量技术监督科技和专门业务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建立一支专业优势互补、结构合理、层次较高的年轻化专业技术骨干队伍,形成一个培训教育的网络体系。加大对技术人才培养的投入。加快推进和建立质检专业职业资格制度。
第四,以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关键,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和奖惩兑现4个环节,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促进责任制的落实。坚持从严治政方针,把行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要改进政风,进一步减少会议和文件,改进会风文风,力戒形式主义和做表面文章,一切工作都要讲求实际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