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旧城居民旧址住上新平房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3日 10:54 中国消费网 | |||||||||
北京北池子大街112号院的居民们,不花一分钱,就能在原地住上新房。昨天,住了几十年危房的高秀梅大妈看到已经翻盖完成的两间北房,高兴地对记者说,“这两间新房把整个院子都照亮了,看着这新房,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感谢政府让我们住上了这么好的房子。”高大妈还说,“过去那房子一遇雨就漏,平时还老掉土。所以,一听说政府花钱要给我们翻建,我只用一天就搬了出去,早腾空早完工,这不,我又能第一个搬回来。”
据介绍,东城区经过摸索,两条新的危改之路——“微循环”改造模式和“解危工程”应运而生,“人房分离,腾而不拆”,不仅使古都风貌得到了有力保护,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让近千户居民搬离危房,喜迁新居。 由于历史原因,东城直管公房房屋的质量逐年下降,危房破旧房大量增加,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为此,将解危排险的范围设定为区内9768户四类直管公房房屋。解危排险分五年逐批完成,截至今年12月,已开竣工1089户,1790间。除了东城,西城、崇文也启动了解危排险试点工程,全市约有1000户居民因此而搬离危房,喜获安居。 越来越多的“老北京”可以在旧城旧址住上“原汁原味”的新平房,不用再搬到四环以外,这些都是根据自去年开始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中旧城整体保护的内容制定的。该规划不仅首次提出了对旧城整体保护,并将保护内容细致到每一个院落乃至大树。 规划要求,确定旧城的功能和容量,更新、改善旧城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在最新编制完成的《北京市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明确了旧城保护区,旧城整体保护内容也更为详尽,提出:控制旧城地上建筑规模,规划不再增加建筑规模,鼓励充分利用地下空间;降低人口规模,规划常住人口90万;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实施整体保护;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保持传统空间形态;因地制宜,改善旧城道路、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适应现代化生活需求。 1993年,国务院批准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当日历翻到2003年,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态势良好,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但是,城市发展又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科学发展观对北京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思路迫切需要调整和创新。于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应运而生。 与以往的总规编制只是政府一家来做不同的是,此次修编工作采取了开放式的编制方式。据市规划委黄艳介绍,本次规划编制工作按照“政府组织、依法办事、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模式,建立了“三三四”的工作机制,即三家编制单位、三级例会制度、四种参与方式。在总规修编过程中,专家论证会至少有150次。另外,收到市民建议近3000条。 在《总体规划》基础上编制完成的《北京市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中心城控制性规划修编的规划范围约1088平方公里,将城八区规划为四个区域。即:旧城保护区、旧城以外中心地区的调整优化区、适度完善区(边缘集团)和限制建设区(绿化隔离地区)。在满足建筑高度控制,如国家保密、安全防护、文物保护要求等的前提下,从西北向东北地区逆时针逐步增高。 目前,本市正在制定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办法,明年2至3月份将正式确定。届时,北京11个新城规划将一并公开发布。 (编辑:盛秀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