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石头上的罗马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1日 10:38 中国消费网 | |||||||||
“在罗马,不得不看的建筑杰作太多,游客在这个城市里最常见的姿态是伸长脖子仰望,最常见的表情是在兴奋与麻木之间摇摆。” 巨大而坚硬的大理石、花岗岩、白灰岩,遍布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构成了它千年不坏的地基、道路与建筑。这是一座在石头上生长、凝固、毁灭又重生的城市。在它的土地上,废墟压着废墟,石头上面是新的石头,人们像彩色的甲虫一样,在石头与石头的缝隙
这是一座从石头子宫中缓慢分娩出的“永恒之城”,然而,奇迹不仅仅在于它的永恒感,更在于,它没有患上老大帝国常有的静脉硬化症,它的大理石关节还很灵活。这个古老的帝国,就像科幻片中杀不死的、不断再生的巨兽。 进城 夜幕下的“剧院魅影” 18:00,飞机抵达罗马郊外的菲乌米奇诺机场。车子在雨中开上高速公路,驶向城区。紫蓝色的天空下,渐渐出现低矮而嶙峋的建筑物轮廓线,像一片站立的恐龙或长毛象残骸化石。可以分辨出庞大的古建筑群落,以及遗址上耸立的柱状物的参差轮廓。一道打着灯光、带多个拱门的石砌城墙出现在道路前方,拉开了剧场城市的帷幕。 城墙将古城与新罗马分开,是进入罗马古城区的标志。它是罗马皇帝奥雷利亚诺为了抵御“蛮族”入侵,于公元270年时修建的。就像中国人称化外之民为夷族一样,古罗马人将所有的异族称为“蛮族”。如今,从世界各地来朝拜的蛮族的后代,依然会在这座墙垣的压服性气势下受惊。像罗马所有的代表性建筑一样,城墙由大块整石叠加而成,所以大部分至今保存完好,就像比它老两百岁的大斗兽场一样,定期接受加固与清洗。 进入古城,车子在低缓的坡道间上上下下。罗马别名“七丘之城”,坎皮多里奥、帕拉蒂诺、阿文蒂诺等七座小山丘,像七星阵法一样,划定了古罗马城的格局。透过车窗看到卡拉卡拉浴场遗址,据说这是帝国时期最奢华的公共浴场,浴池由大理石做成,有冷水、热水、温水,还带图书馆,可供1600人同时洗浴。它的巨大残垣和遗骸,在夜空下显得阴森诡秘。大面积的黑暗和静穆,让这座长久以来顶着“世界首都”冠冕的自负的城市,呈现出史前城市的蛮荒和神秘感。夜幕下,这座以庞大的圆形剧场著称的城市,本身就像一个休场时分的圆形剧场,以其严守秘密的沉默,撩拨着观众骚动的神经。 废墟 水平生长的城市 这座城市的阔绰在于,它是世界上惟一在城市中心区保存有大面积古遗址和待发掘区的首都。被称为“罗马七丘”的七座小山之间,密布着古罗马共和国、帝国、中世纪、文艺复兴、19世纪意大利王国时期的建筑和遗址、废墟。不得不看的建筑杰作太多,游客在这个城市里最常见的姿态是伸长脖子仰望,最常见的表情是在兴奋与麻木之间摇摆。无论是想中断一下仰望的姿态,还是想改善一下视觉神经和脑神经的麻木状态,最好的方式,就是抛弃那些累死人的建筑,在清晨或黄昏时分,投入废墟空空荡荡的怀抱。 帝国大道上,大斗兽场西边的古罗马广场,是古罗马城的核心,也是罗马规模最宏大的废墟遗址。此处原为沼泽地带,公元前6世纪开始成为市场和集会之地,是古罗马政治、宗教、商业和公众活动的中心。历代统治者在这里修建神庙、宫殿、会议场所、政府机构,尤其是帝国时期修建的建筑,规模宏大,雕刻精美。如今,开阔的广场间散布着农神神庙、提图斯拱门、恺撒庙、讲坛等建筑残迹,还可分辨出集市的店铺格局。从一片壮阔的断垣残柱间,仍能看出当年的堂皇景象。地中海黄昏常见的橙金色光线,投射到已经坍塌的神殿的爱奥尼奥式大理石石柱上,是摄影者的最佳猎物。 短命的暴君尼禄在公元64年罗马的一场大火后趁机兴建的奢华金宫,又离奇地毁于40年后的一场大火,在切利奥和帕拉蒂诺两丘之间,还能看到金宫废墟。在古罗马贵族豪宅集中地帕拉蒂诺丘,宫殿和豪宅只剩赤裸的骨架,像巨大的恐龙化石一样立在山顶上。 无论是壮阔的古罗马广场,还是马路边一处细小无名、只剩几块褐色残石的废墟,都是进入罗马历史或希腊式悲剧美学的美妙入口。 与作为幸存者的建筑所炫耀的“有”相比,废墟以不加掩饰的失败,宣示“无”与“归零”,在罗马的皮肤上,用隐形墨水书写着历史的更为全息的图像。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马路边和街角随处可见小小的废墟,有的是雕刻精美的多神教时代的神龛,有的只有几块残石,看上去就像中国乡下的茅厕。 建筑 垂直生长的城市 对于城市爱好者来说,一座欧洲城市的诱人之处,往往不在于自然风景,而在于其建筑杰作。罗马如同一座古建筑的集中营,其古建筑的数量和密集程度,建筑类型及风格之丰富多样,是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台伯河两岸的古城区,到处矗立着神庙、元老院、宫殿、大教堂、剧场、竞技场、凯旋门、记功柱、方尖碑。一些帝国时期的辉煌建筑,经历了一轮轮的战火、异族劫掠与自然灾害,奇迹般地幸存下来了。 建筑才能与严厉法规 作为欧洲文明的源头之一,古罗马继承了古希腊的伟大传统,它在希腊文明衰落之后,用虔诚的模仿和抄写,延续了希腊的建筑理念,并在工程技术上进行了大胆的开拓。古罗马帝国时期修筑的道路、沟渠和下水道,一直使用到中世纪,有的至今还管用。古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以及帝国的皇帝们,热衷于将财富和精力倾注到各种大型工程和公共建筑上,兴建了众多辉煌的世俗性建筑,包括竞技场、公共剧场、浴场、市场、图书馆等。这些规模宏大、设施完备的公共建筑和设施,为“黄金时代”的帝国公民们提供了丰富的娱乐和消遣。 罗马从帝国时期就形成了对历史遗产的保护意识,并制定了严格的法规。1500多年前的皇帝利奥一世胡约里安曾下过一道保护古罗马城的命令。皇帝首先列举了当时罗马破坏历史文物的种种现象,接着发布了严厉的命令,“任何人都不得毁损或者破坏任何建筑物———我们祖先所建造的神庙和纪念建筑物———这些建筑物是给公众使用,或者是为了给公众娱乐才建造的。”对那些破坏文物的人,“要惩以笞刑,还要断其双手,以惩罚他们用双手亵渎了祖先所造的建筑。” 今天,罗马的古城保护法规定,古城历史建筑物的外部结构属于政府,任何房屋开发商和商店经营者、居民所购买的只是房子内部的使用权,个人并不拥有对建筑进行整体改造的权利,房子的维修按国家制定的法律进行,不允许擅自改变其结构、形式和色彩。 有争议的“婚礼蛋糕” 威尼斯广场位于内城中心,是市政厅所在地和罗马最大的广场,一切重要的公共庆典都在这里举行。一百多级台阶上方的威尼斯宫通体由白色大理石建成,像一只巨大的婚礼蛋糕。就像巴黎卢浮宫前贝聿鸣设计的玻璃金字塔一样,威尼斯宫的“巨糕”造型在民众中一直存在争议。广场南侧右边的纪念碑高台上,有统一意大利王国的“国父”埃马努埃莱二世的镀金骑马铜像,意大利人称之为“祖国祭坛”。墨索里尼上台后,常在正中阳台上向民众发表演说。法西斯垮台后,威尼斯宫改为艺术博物馆。 帝国大道是法西斯时期开辟的交通干道,曾摧毁了当时的很多地面建筑。要巡视帝国时期的罗马古迹,最合理的线路是从威尼斯广场出发,沿着帝国大道东行,经过古罗马广场、恺撒广场、奥古斯都广场、涅尔瓦广场、图拉真广场、君士坦丁凯旋门,在“永恒之城”的首席代表大斗兽场那里,达到高潮。 大斗兽场的狰狞美 就像许多游人第一次看到课本上的金字塔之类的世界顶级名胜出现在面前,常有一种不真实感一样,大斗兽场这个庞然大物在蓝天下出现在帝国大道的尽头,如同一个外星怪物,首先会引发人的惊骇和晕眩感。从地面望去,它呈正圆形,从空中俯瞰才发现这是一场视觉骗局———它其实是一个椭圆形,层层看台如同巨大贝壳内部的螺旋形纹路。酷评家拉斯金曾说:“我一生中从未看过像斗兽场这样丑陋的东西”,奇妙的是,这个丑东西兼具野蛮与崇高的双重美感,其血腥气息反而刺激了现代人虚弱的神经。 公元69年,罗马皇帝提图斯为了庆祝征服耶路撒冷的胜利,驱使数万名犹太俘虏用了11年时间,建成这个圆形大剧场。它占地两万平方米(其他数据及图解请参见《剑桥少儿百科全书》),正中是竞技场,看台下是疏散通道以及囚禁角斗士和野兽的80多个囚室。可以乘电梯上到顶层,俯瞰大怪物的全貌。如今,围墙已有半壁倒塌,但四周的看台基本保存完整。看台被游客一拨拨地占据,从外面看过去,他们的身影镶嵌在巨大的券洞与蓝天之间,显得十分矮小,像一群探头探脑的鸟。 就像地球上所有的热门景点一样,斗兽场门口小贩成群,拦住游客兜售小玩意,有的竟然张口就是中国话:“中国好”、“马马虎虎”,可见中国人来得多,已经成为他们最大的主顾之一。还有古罗马角斗士装扮的壮男,合影一张两欧元。 万神殿里的青春偶像 从威尼斯广场北行不远,就可以看到迄今保存得最完整的古罗马建筑———万神殿。这个圆形的庞然大物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为纪念罗马帝国的开国皇帝奥古斯都远征埃及的战功,于公元前27-25年修建的,比大斗兽场还要早100多年。被赞美得最多的,是其圆形结构的主体建筑,以及世界古建筑中最大的圆顶。四面没有一根柱子和一扇窗户,阳光从穹顶中央直径9米的开口处射进来,成为殿内惟一的自然光源和“天恩”的象征。 万神意为“所有的神”,神殿最初是用来供奉希腊和罗马神话中主要神的寺庙。公元609年,教皇博尼法齐奥四世将其改为天主教堂,至今这里逢年过节都举行弥撒活动。意大利统一后,万神殿成为第一位国王埃马努埃尔的陵墓,内有意大利国王翁贝托一世与皇后玛格丽特的陵墓,以及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画家拉斐尔之墓。拉斐尔石棺为教皇所赐,上方有拉斐尔门徒罗伦泽托所作的“巨石圣母”雕像。我们去的时候看到,拉斐尔墓比国父墓更热闹,世界各地来的游客都会在墓前停留一两分钟,瞻仰议论一番。石棺前供奉着鲜花,仿佛这位文艺复兴艺术的青春偶像刚刚离去。 □城基 石头王国 从罗马归来的游客在检视自己的战利品时将发现,他(她)在那个城市所拍摄的貌似丰富多彩的照片,绝大部分都是与石头的合影。无论是作为标志性景观的教堂、喷泉等建筑,还是信手拍下的一处无名街角,都有石头神气活现的身影。 屋大维曾得意地宣称,“我接受下来的首都是一座砖城,交出的却是一座大理石城了。”大理石,花岗岩,以及产于罗马郊外小城提沃利的白灰岩,它们以巨大的体积和非凡的硬度,成为支撑起皇帝和教廷政绩工程的牢固基石。就像印度首都新德里是牛的天堂,罗马是石匠的天堂。无论是古罗马时期的无名工匠,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众多艺术天才,他们首先都是一名石匠,都热衷于将光阴和才华,耗费在亚平宁半岛出产的最漂亮的大理石中。 被石阵包围 这座“永恒之城”的秘密,在于它对石头的狂热崇拜。它的地基是由坚固的石材层层砌成的。据史料记载,古罗马公路之所以异常坚固,是因为,其底层是置于坚硬泥土中的大石头,中层为沙砾,上层是大石板。路面被仔细地造成中凸形,使路面的水排入公路两侧的沟渠。 如今,站在古城的任意一块路面上,都会感到自己被石阵包围。在垂直线上,从最低处的地基,到最高处圣彼得大教堂上由米开朗基罗建造的大圆顶,石头扶摇直上,完成了一步步逼近天空的企图。在水平线上,石头大军从帝都中心向四方进发,从古城核心的威尼斯广场出发,往东南到帝国大道,往东北到共和国大道,往北到巴洛克罗马的躯干———科尔索大道,往西越过台伯河的圣天使桥直达梵蒂冈。郊外,被称为“古罗马道路女王”的阿庇亚古道,粗砺的地面由砭石和熔岩铺就。罗马的许多地名与石头直接相关,如大理石脚街、石头街、石头广场。 石头与世俗身体 罗马人的身体与石头有着鱼水情。元老院的执政官和元老,就是坐在大理石宝座上议政的,他们的宝座如今已湮没在废墟的蔓草间。圆形剧场的座位由花岗岩砌成,冰凉的石头平息了市民观看斗兽时身体的燥热。帝国的贸易在集市的巨大石板上进行,在古罗马广场的遗址上,还能清晰地看到石头搭成的集市摊档的格局。 罗马人至今保留着席地而坐的习惯。街道和广场上,很少能看见供人休息的长椅。衣冠楚楚的男女走着走着就一屁股坐在石头上,抽烟,吃冰淇淋,看书,聊天或发呆。从黄昏到深夜,圣母玛利亚广场、共和国广场、那沃纳广场、特莱维喷泉的石阶上,都坐着人。西班牙广场的圣三位一体台阶款待了最密集的屁股,上面整天坐满了无所事事的市民,约会的情侣,地图遮住半边脸的各种肤色的观光客。《罗马假日》中,奥黛丽·赫本曾坐在这里的石阶上吃冰淇淋,其天真无邪的放纵姿态,让古罗马式席地而坐的习惯,变成炫耀身体自由的现代时髦姿势。在拥挤的石阶上找个空处坐下,屁股还能感到前面刚离去的人的余温。 一名外人要想以最快的速度融入这座石头之城,最好是采用石化的方式:坐着坐着,身体变成了石头的一部分,石头变成了身体的一部分。 石头与神权密码 石化是身体死亡的象征,又是永恒时间的象征。石头在宗教中获得了神性。“磐石”是罗马教会的权力密码。 教会起源于耶稣的一个关于“磐石”的比喻。在圣彼得大教堂圆顶门楣的环带上,可以看到用拉丁文刻写的耶稣对门徒彼得说的话:“你是彼得,在你这块磐石上,我要建起我的教会,我将给你天国的钥匙”。罗马教廷和梵蒂冈的权力,就是在彼得之墓上建立起来的。1962年,年轻的主教卡罗尔·沃伊蒂瓦写了一本抒情诗集,名为《光明的石头》。 □声源 喷泉:水疗与露水情缘 在导演费里尼的名片《甜蜜时光》中,身穿黑衣的美女阿尼塔·埃克贝格,缓缓蹚过特莱维喷泉的清澈泉水,成为这部片中最甜蜜的镜头。在罗马,石头与喷泉总是像夫妻一样成双成对。石头是男的,气宇轩昂或道貌岸然,喷泉是女的,普降甘霖或花枝乱颤。阴性的水语融化了石头城的坚硬,水溅到石头上的声音,和水溅到人们身上时激起的欢笑交织在一起,为空间制造了良好音效。水给市民所带来的慰藉,可在中世纪欧洲盛行的“水疗法”那里找到精神依据。 据说罗马共有3000多个喷泉,遍布在大大小小的广场和街头巷尾。许多喷泉靠古水道提供水源。共和国时期,罗马城水贵如油,为了解决缺水问题,先后修建了12条巨大的高架桥引入渠道,将几十公里外的高山上的泉水和湖水引到城里。至今,仍有3条引水渠道在发挥作用,街头的大多数喷泉都可直饮。最著名的是特莱维喷泉、那沃纳广场的四河喷泉、共和国广场的水神喷泉、西班牙广场的破船喷泉,博尔盖赛公园的森林之神喷泉和钟表喷泉等。名字最有趣的,是罗马神学院广场的“搬运工喷泉”。 罗马人公认的喷泉女王特莱维,是巴洛克时期的设计师尼科拉·萨尔维用30年的时间设计建造的,1762年竣工。喷泉的一块浮雕上,记载着一个著名的传说:一群罗马少女为一群打仗归来的饥渴的士兵指引了水源,为此在这一水源上建了这个喷泉,又称少女喷泉。喷泉上方巴洛克式的大理石群雕表现了海神得胜的景象。中间是威猛的海神,他站立在大海贝上,被众神和骏马拉着通过凯旋门。泉水从石隙中向四面八方涌出,漫过层层岩石,汇成一个硕大的清池。 特莱维喷泉还有一个更贴近世俗的名字,叫许愿祠,说的是,如果背对喷泉投入一枚硬币(当然,最好是欧元),少女就会赏你再来罗马一次,投两枚,就可找到真爱。黄昏时我们来到这里,看到水池里密密麻麻全是硬币,投得最疯狂的是日本女孩。水池四周挤满了游客,在喷泉水溅到身上时发出尖叫和大笑。 英俊的本地男人坐在台阶上,晃着长腿,目光热切地在人群中寻找漂亮女游客,自告奋勇地替她们拍照,借机搭讪,有的很快便聊得火热。看来,那“两枚硬币”的许诺即刻就可兑现。意大利男人以其英俊热烈、不加掩饰的情感外露和正面强攻战术,获封为欧洲男人中的猎艳冠军,在意大利的街头,随时都能为此找到证据。 □影子 新罗马与老“妈妈” 罗马像巴黎一样,分为古城和新城。不同的是,巴黎人不会把新城区称为“新巴黎”,而罗马人则称新城区为“新罗马”,仿佛那是另外一个城市,如同东罗马帝国与西罗马帝国之间的区别。老城是中心,地租和房价昂贵,住在里面的一般是有钱人和游客。罗马总人口约300万,大部分人住在新罗马,或更远的周边小镇。 法西斯美学的例证 对于天天在老城区打转的游客来说,新罗马比老罗马更神秘。新城在古城南郊5公里处,道路开阔,沿途是低缓的丘陵和大片绿地,路边的建筑,大多是不超过十层的办公楼和公寓楼。建筑大多是白色,延续了法西斯时期奠定的色彩基调。大多数私人住宅外观并不豪华,不像巴黎郊外,有大片设计考究的花园别墅。 新罗马与位于古城中心的威尼斯宫一样,与墨索里尼的名字联系在一起。20世纪30年代,墨索里尼政府为举办国际博览会,在古城南郊与海滨之间的区域划出大面积的土地,由建筑师皮亚桑帝尼担纲设计,开始规划建造新区。法西斯美学崇尚古典,反现代主义,所以新区的建筑形式严格借鉴了古城的风格,运用经过提纯的古罗马建筑元素,延续了古建筑的宏大气势,但更为简洁冰冷。新城中央玛高尼广场上的三个历史艺术博物馆,被意大利人视为法西斯美学的范例。50年代,为了替旧城消肿化淤,罗马重新开始建设新城,将其变成了新兴商业区和居住区。 “越老越好” 无论是城市景观,还是生活情调,新城都比旧城贫乏。它整饬而单调,以其建筑节奏上的重复,制造了催眠效果。对外人来说,它比遍布古代要塞的旧城更像一个不可攻克的城堡。或者说,为了不分散人们对真正的“罗马”的注意力,新罗马以一种隐身术,把自己变成了老城的可有可无的影子。 老罗马与新罗马在名称上的郑重区分,并不意味着这个城市在心理上产生了分裂。陪同我们的导游尤拉说,她住在新罗马郊外的一个只有四千人的山间小镇,在古城中心区上班,每天开车上下班,路上总共花三小时。装扮青春时尚的尤拉女士用掏心窝子的语调说:“罗马人心里,只有一个罗马,就是老罗马,老罗马才是妈妈。我们罗马人喜欢老东西,越老越好。”一见面,她就忍不住告诉我们,她42岁了。 □节奏 摇晃在游客节奏与市民节奏之间 这个城市在两种节奏里摇晃:游客的节奏与市民的节奏。对于从世界各地涌来的游客来说,罗马意味着地球上最密集的城市景点,意味着每天都要像上了磨的驴一样打转,光拍照就拍得筋疲力尽。住在中世纪或文艺复兴风格的临街建筑里的居民,日复一日看着步伐慌张目光贪婪的观光客从门口走过,奔向一个个景点。他们的生理节奏几乎不受游客的干扰。 意大利98%的人为天主教徒,但据说教规已“越来越人性化”,一位当地的朋友告诉我们,教会在为离婚者出具合法证明时比以前更宽容。宗教更多是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和习惯在延续,与拉丁人旺盛的生命力和发达的享乐艺术并行不悖。一个标准的意大利公民,衣饰高雅而性感,步伐缓慢,晚睡晚起,沉溺于葡萄酒、浓咖啡和足球,整个下午泡在街边的酒吧咖啡馆,慢悠悠地聊天,喝着托斯卡纳产的上等葡萄酒,啃着巨大的匹萨,打着花样繁多的微妙手势。 要想像市民一样,参与这个城市背着外人进行的那些乐子,最好是中断游客思维,改变节奏,从忙碌的行程中挤出一个下午,混入那沃纳广场、西班牙广场或特莱维喷泉附近的街边酒吧咖啡厅,以资深游客的架式,泡到日头西下。更资深更格调的夜生活法是,花25欧元,到旅馆边的教堂或小剧院听场歌剧———如果白天没有劳累过度,坐在越晚目光越炯炯有神的本地听众中,能忍住不睡着的话。(编辑:王彦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