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题“餐后打包”近日再度引起本报读者热议——吃不了为何不兜走?
节约型社会从我做起
外出就餐“吃不了兜着走”——打包,并不是新鲜话题,但这么多年仍须大力提倡,足见其推广仍有难度。在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这个话题再度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
。
公款消费担心没面子
读者王女士近日致电本报说:看到媒体宣传要建设节约型社会,自己有点惭愧,因为她是搞客户工作的,几乎每天都要代表公司宴客,但从来没好意思当着客人和同事的面提出打包要求,只能眼睁睁看着满桌剩菜变成泔脚。
据一些饭店经营者介绍,这并非个例。公款消费者确实是浪费大户——点菜铺张,且饭后不打包。卢湾区最近有5家饭店率先推行“主动打包”服务,然而营业员主动在电梯口送上打包好的饭菜时,却多次遭到公款吃喝客人的冷冷拒绝。
望店家把住第一道关
读者曹小姐昨天致电本报说:她在来福士广场一家饭店点了一碗米线、一份香草鱼和一份玉米烙饼,结果端上桌的东西让她大吃一惊:玉米烙饼竟是一张直径达20多厘米的大圆饼,一个人根本吃不完!由于饭后要去别的地方办事不便“兜着走”,只吃了几口的烙饼就白白浪费了。离座时,曹小姐看到后来的客人瞥见玉米饼时的神情,更觉惭愧。
她希望店家能在客人点菜时对菜量大小稍作提醒,把住第一道关防止浪费,这种服务会让人感到很贴心。
普及公筷后愿意打包
读者蔡先生来电说:昨天遇到一件尴尬事。昨晚和朋友聚餐,饭后朋友热心地张罗打包,给在座者每人都塞了一盒剩菜,蔡先生虽然收下了,心里却直嘀咕:好多双筷子碰过的剩菜带回去,是不是不太卫生?
蔡先生建议店家尽快普及公筷。
本报记者孙云以上3位的遭遇您可能也有,欢迎大家致电本报962288热线,将您的打包故事、苦恼、困惑或者好的建议讲出来,让“吃不了兜着走”这一节约好习惯为更多市民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