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啤酒危机亟待权威声音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4日 14:01 检查日报 | |||||||||
7月13日《新京报》报道,对于“95%的国产啤酒含有甲醛”,韩国和日本作出强烈反应:韩国全国紧急收回中国啤酒,日本卫生部也提出对从中国进口的啤酒进行调查。 食品安全关乎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容不得半点侥幸,所以,尽管诸如“95%的国产啤酒含有甲醛究竟是不是事实?如果是事实,甲醛的含量是多少?这样的含量是否会对人的健康造成损害”等一系列问题都没有定论,恐怕也不会有人觉得日韩这么做是“小题大做”。令
因为上述诸多问题的答案并不明确,对中国的啤酒生产企业来说,承受“灾难”,可能是“罪有应得”,也可能是“背了黑锅”。如果不幸是后者,那么,谁该帮他们尽快卸下“黑锅”? 危机发生后,不少啤酒企业出来辟谣,说“95%的国产啤酒含有甲醛”是无稽之谈,但是,对于一些厂家来说,一旦含甲醛事实得到确认,可能就意味着破产。从他们口中说出来的话,不一定不是事实,却难令公众信服。只有相关国家职能部门的权威说法,才能还啤酒企业一个清白——如果他们确实是清白的话。 相关职能部门站出来说话,不仅是为还企业清白,更在于对公众生命健康负责。自本月初爆出啤酒含有甲醛的消息以来,无数的百姓就面临同样一个问题的困扰:炎炎夏日,在“喝个痛快”和“可能的身体损害”之间,他们要作出怎样的选择?对此,有人选择冒险喝个痛快,也有人选择暂时拒绝啤酒诱惑。不过,所有人都在等待,等待这个权威的结论,因为健康不能总冒险,诱惑也不能永远拒绝。 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听到相关职能部门的只言片语。7月12日《深圳特区报》报道,7月11日,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分会秘书长杜律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啤酒添加甲醛的事情三年前我就说过,但没引起人们注意,现在只有媒体在炒这件事,国家质检部门也没发表意见。”如果这一事件因为有关部门不说话而再次不了了之,我们不知道,这将是谁的悲哀。 对相关职能部门来说,在事关公众健康的重大问题上,不是要不要说话的问题,而是必须要说;不是什么时候说都可以的问题,而是必须尽快说。这是他们的职责。 职能部门不说话让人急,“啤酒危机”暴露出的执法不严、立法混乱等弊端,同样令人忧虑。按照啤酒行业一些人的说法,“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的卫生部、劳动部、轻工部和卫生防疫总署就联合发文,明令啤酒行业禁止使用甲醛。但是,使用甲醛的做法在一些企业并没有得到遏制”(7月12日《深圳特区报》)。如果使用甲醛不是个别企业秘密进行的,而是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那么,“没有遏制”的板子,就不能全打在企业身上。 7月13日《华夏时报》的报道,尤其令人难以理解:今年1月出台、将于今年10月实施的《发酵酒卫生标准》,仅增加了甲醛含量限制标准,并未将甲醛明确列为不允许添加的成分。也就是说,按照这部新标准,添加甲醛仍被认为是合法的。如此“标准”,如何能遏制添加甲醛的行为? 清凉的啤酒就摆在眼前,喝还是不喝?我们在等待。(本报评论员 李曙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