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伟哥遭遇中国文化门槛 中庸思想使伟哥滞销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30日 17:00 国际先驱导报 | ||||||||
生物的‘性’存在于两腿之间;而人类的‘性’却存在于两耳之间 若尘 唐思 经过散布于北京大街小巷的药店,你会发现,橱窗的告示牌上不约而同地写着:“万艾可已到货。”万艾可,大家都知道,是俗称“伟哥”的治疗ED(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的药物
作为与“性”这个曾经让中国人讳莫如深的话题息息相关的药物,“洋伟哥”对于中国人的药效似乎并不仅仅局限在ED上。 “洋伟哥”遭遇中国文化 今年上半年,“万艾可”“希艾力”“艾力达”三大“洋伟哥”品牌在中国聚齐,抗ED市场“重量级”战争拉开序幕。虽然根据理想状态,业界推算出,中国至少有600亿元的ED市场,而治疗ED药物的实际年销售额不过40亿元左右,仅为理论市场的1/15。据业内人士透露,虽然,中国ED市场巨大,但世界第一大伟哥品牌“万艾可”每年的销售大概也只有4000万至5000万元。 为何“洋伟哥”的到来没有引发购买热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周孝正教授认为应该从伟哥进入中国的背景说起。古代中国的性价值观是双重的,女的要从一而忠,而男的要妻贤妾美。中国在改革开放前性文明程度是很低的,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色情文化传入,改变了中国人的一些性观念。中国在近二十多年来,性的水平得到了提高,年轻人初次性行为的年龄一再降低。 “洋伟哥”来到中国,作为一种价格昂贵的西药,它遭遇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周教授认为,中国人比较信中药,伟哥在中国老百姓看来是化学的东西,再加上媒体报道伟哥吃多了会引发心脏病、失明等,中国人就不太愿意相信。此外,在中国人的传统意识里,与性相关的疾病是见不得人的。而购买“洋伟哥”需要出具医院的处方,这一点让许多人欲买还休。 周教授还认为,西洋参在中国的成功因素或许解释了“洋伟哥”的不成功。中国是一个中庸的社会,讲究过犹不及,吃西洋参是一种温补,而“洋伟哥”给人的印象是一种猛补,这就是“洋伟哥”与中国社会的碰撞。 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思想和中国人对于性的隐讳注定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了洋伟哥处境的尴尬。 营造“伟哥”盛世 “洋伟哥”的造势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市场效益,却激活了中国的伟哥市场。一时之间,中国市场上涌现出了冠以露骨而诱惑的名字,标榜最新科技和神秘中药配方的壮阳药、保健品,一些传统的中药以及食物也因为媒体上报道具有伟哥功效而受到追捧。在壮阳的市场上,中国呈现出一幅“伟哥”盛世的格局。虽然其中充斥着不少假冒伪劣产品,但它们的出现,恰好说明了市场需求的上升。 购买“洋伟哥”需要处方,但中药和其它保健品则不一样。除了购买方便之外,这个“鞭”那个“宝”之类的本来就是让人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不但让人吃起来理直气壮,而且作为互赠的礼品也显得客气大方。 向古代性文化的回归 我国著名性社会学专家潘绥铭用短短一句话向记者对性进行了概况:“生物的‘性’,存在于两腿之间;而人类的‘性’却存在于两耳之间。”“伟哥”帮助人们解决了生理问题之后,也引发了人们对性的思考。 社会学家李银河向记者表示,“伟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主要是积极的因素,“伟哥”的繁荣,说明中国人越来越重视性生活的质量了。性生活的不和谐是造成家庭不和睦的因素之一,男人“行”了,就快乐起来了,这对于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李银河认为“洋伟哥”给中国人带来的并非是一种性观念的改变,而更应该说是一种向古代性文化的回归。我国古代的性文化其实是比较开放的,但是从明清开始,特别是在前几十年,中国人是比较反性的。现在中国人重新开始重视性生活,可谓一种“否定之否定”。 虽然“洋伟哥”让中国人更“性福”了,但周孝正教授指出,中国社会上还是流行着一种“好男不吃伟哥”的说法。对于受到歧视的性功能障碍的患者,李银河呼吁,人们应该用看待普通病人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只有做到了把性疾病与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区分开来,中国人的性观念才会真正地健康起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