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创业 > 正文
 

一个国防厂的三次创业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4日 11:12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夏一仁 ★刘建新 周小锋 /重庆报道

  新厂崛起

  三十八年,弹指一挥间。

  1967年,原六机部(现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根据国防建设战略方针,曾在重庆市郊伏牛溪畔布下了一颗棋子—重庆重型铸锻厂(原名长征机械厂),计划将其作为西部的铸锻中心。

  在计划经济年代里,工厂停停建建,建建停停,直到1983年该厂全面建成,跨度长达17年,投资规模约1.5亿。

  到1983年通过国家基本建设竣工验收时,昔日荒凉的伏牛溪畔,变成了一座美丽的花园工厂。但是,工厂刚刚建成,军品任务锐减。作为大型加工企业,又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一时,连干部职工的工资都发不起。

  突围求变

  时任厂长徐荣华果断地提出了“不等不靠,下定决心闯市场”的“军转民”战略思路。

  经过周密的市场调查,结合自己的技术优势,他们把目光瞄准了改革开放后铁路运力日益紧张的货车皮制造上。

  1984年,他们的立项得到国家经委、计委的支持,正式列为

铁道部外定点造车厂,年设计能力达3000辆。

  第二年,他们经过一系列的技术改造,成功地试制出了第一批

新车

  1986年,很快形成批量生产,当年投资4000多万元,累计造车近2000辆,工厂完成了第二次创业。

  1984年到1993年,累计造车一万辆,给国家创利税1亿5千万元。1993、1994年,连续两年被评为重庆工业企业50强。

  就在全厂职工觉得日子过得舒服的时候,重庆重型铸锻厂又面临着一次挑战。从1994年开始,市场开始萎缩,靠单一产品生存的重庆重型铸锻厂又一次吃到苦头。当年,工厂出现亏损,1995年,亏损达到4000万,1996年,亏损更达到创记录的7000万元。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一度将工厂列入破产花名册。

  机制创新

  面对如此严峻的情况,新任厂长杨本新和书记杨濮临危受命。他们在1997年3月28日召开的“第三次创业誓师大会”上,把当前的困难局面、新的改革思路原原本本告诉职工。这个思路就是加大改革力度,建立新的经营机制:分兵突围,对有独立创收能力的分厂实行单独考核;团队下海,各分厂可以在保证完成全厂任务的基础上承接业务;下岗分流,对臃肿的科室车间多余人员采取“下岗分流”措施;实施目标成本,把耗能降到最低水平;优化产品结构,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明确提出“找准一个支点(货车皮),搞好三个延伸(配件、特种车、国际市场),走相关多元化之路(船舶配件、汽车

摩托车配件、轻轧建设)”。

  1997至1999是全厂职工最痛苦的三年,干部职工一律只拿80%的工资。但由于思想工作做得细,又有前两次创业的经验,他们终于熬过来了。2000年,工厂整体扭亏为盈。

  更重要的是,产品结构得到了优化:货车皮只占全厂收入的44%,非货车皮产品收入大幅上升,其中有的产品如集装箱紧固件已成功地进入国际市场。

  在现任厂长段志发的带领下,工厂自2002年便进入了“跨越式”发展时期,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2.8亿元,荣获“重庆市百家文明单位”、“重庆市工业企业50强”等称号,2005年1—6月份实现销售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77.7%,创历史新高。

  通过三次创业,重庆重型铸锻厂终于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站稳了脚跟。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5,9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