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提示
针对近日媒体有关强生婴儿润肤油可能含有对身体有害的液体石蜡油的报道,强生中国公司昨天首次发表声明,称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食品药监局的通知中“根本没有提及到强生婴儿油含有有害物质或强生婴儿油含有石蜡油”,表示强生产品“符合严格的强生公司全球质量标准”,“强生婴儿产品的配方在用于婴儿身上是纯正的、温和的和安全的”。
通读强生公司的官腔味十足的公开声明,无非是强调其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对于消费者因“强生婴儿油含有害成分”报道产生的不安,他们没有表示出一丝哪怕是象征性的歉意。既然产品质量已经引起怀疑了,在相关检测尚未得出正式结论之前,你一个劲儿地强调产品质量绝无问题,有什么意思呢?强生的态度,与亨氏、宝洁等跨国公司在产品质量遭质疑后的第一反应何其相似。
要搁在其他发达国家,产品出了这么大的问题,公司最聪明的做法是,立即夹紧尾巴装孙子,无条件地给消费者赔不是,然后诚惶诚恐地静候官方或权威机构的说法,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为什么他们到了发展中国家中国,态度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从孙子变成了大爷,从赔不是变成“打官腔”了呢?
这里面或许有他们的原因,但更有我们自身的原因。要知道,跨国公司在他们自己的国家,或在其他发达国家,人家只是把他们当成普通的企业,给予普通的待遇;而在中国一些地方,他们被当成了招商引资的重要成果,在审批、税收等方面享受着政府提供的“超国民待遇”。他们既有雄厚的国际资本作后盾,又很快入乡随俗学会了中国特色的“公关技巧”,于是一些内资企业办不到的事,他们往往能顺利办成,内资企业不敢得罪消费者,他们却敢不拿消费者当回事儿。宝洁公司的碧浪漂渍洗衣粉包装袋上公开标明,“可以去除99.9%的细菌”。专家指出,产品功能的广告宣传出现数字说明,这明显违反了广告法的规定,“如果是本土企业,这些广告绝对是播不出来的。”中央电视台有个《每周质量报告》节目,专门曝光产品质量问题,他们的记者大江南北都跑遍了,什么时候也应该去找几家跨国公司练练手啊。
洋品牌学会了“打官腔”,而且水平在不断提高,是一件值得警惕的事。我们不要崇洋,也不要排外。要帮助洋品牌改正“打官腔”的不良习气,只需怀着一颗平常心,给他们与内资企业一样的国民待遇即可。
本报特约评论员 潘多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