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基本金融决策:100元当如何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09日 22:35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毛丹平 “我们在商场买了电器或者其他什么东西,往往会得到一本说明书,但是,”David.Grand站在讲台上,从笔挺的西装中拿出钱夹,取出一张百元大钞,用食指轻轻弹了一下,说:“为什么我们拿到了钱,却从来没有人给我们使用说明?”。
David是友邦广州的总裁,他给我出了一个新的题目:该如何使用手中的钱? 回忆起来,从来没有人教过我们如何用钱,那还用教吗?我们曾经是多么缺钱:夏天可以有5分钱买雪糕,就是童年最美好的记忆了;读书的时候甲等奖学金20元,家里寄20元;结婚了攒钱买电视、冰箱、沙发;再攒钱买房子、车子……在需求大于供给的时代,每一分钱都要当两分钱使用,这是生活教给人们的金钱使用法则。 是的,一项理财研究表明,大部分人的用钱习惯无非来自三个方面:童年的或者父母的习惯、生活的教化以及书本或媒体的理财教育。 童年或者父母的理财习惯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前两年深圳一项针对儿童的调查显示:一些孩子们认为吃一顿饭(下馆子)应该花的钱是1000元,而去北京的飞机票是300元。当经济供给大于物资需求的时候,钱的使用指导失去了方向,奢侈病感染给了没有权利奢侈的人。有些父母认为这只是钱的问题,只有当悲剧发生的时候才明白这其实是人的问题。 不久前的深圳“宝马撞人案”,肇事者是个只有21岁的“孩子”,开一辆父母新买的宝马,因为一个微不足道的冲突,与酒店保安争执而开车撞人,一死一伤。本来因为物质丰富而生活优越的家庭就这样毁了幸福。是不是钱使得孩子自我膨胀而失去了对社会规则的基本理解呢? 钱教人怎么生活和生活教人如何用钱,这是一体两面。虽然现在钱多了,但生活让人操心的事也多了:子女教育、养老、医疗是三大心病;房子、车子是体面生活的象征;投资股票、基金、期货、外汇、商铺是时髦的———有机会发财的事,哪样不需要钱呢?仔细考虑,真不知如何是好。 可悲的是,很多人并不仔细考虑这些问题,他们要么让钱躺着不动,要么就盲目乱动。一位证券分析师对我说:“为什么很多人买青菜会挑挑拣拣、砍砍价钱,但买股票、基金却轻易望风而动,一掷千金呢?”“是啊,”我说:“是谁在教他们呢?是你和你编的那些6万元股票发家的故事啊。”也许那个故事是真的,但很多人确实是靠别人的故事来左右自己的财务生活。 有些媒体,称这些故事为“财富效应”,比如说,股票市场长期低迷,政府的利好政策不能刺激股市上扬,是因为股市缺乏“财富效应”,通俗地说,是缺乏发财的示范效应。由于老百姓金融消费的盲从性以及媒体财经现象报道的滞后性相互交织,更使得“发财效应”或者“不发财效应”放大了。 今年基金市场销售,前后几个月行差踏错,有人欢笑有人哭,有人上百亿,有人几个亿,真正冰火两重天,正是这种“财富效应的滞后效应”的结果,而处境艰难的基金销售经理苦口婆心所讲的“投资应该逆向思维”,也被这种“财富效应”湮没了。 也许错不在媒体,他们只是现实的忠实记录者,反映的是投资市场现状。但钱该如何用这个问题,是不能随着投资市场打摆子的。媒体———特别是承担了理财教育的财经媒体———有责任开辟一块园地,有一些冷静和中立的声音,教给一些金钱使用的原则。 这些原则,概括而简单地说就是:钱是为实现人的生活目标而服务的,这些目标既包括短期目标,也包括长期目标,根据人生不同阶段所承担的责任和生活期望不同而不同。 人们该如何用钱,在金融学中称为家庭的基本金融决策,主要有四个方面: 1、消费决策:决定将多少当期收入花掉,或者储蓄起来。消费决策需要平衡现在和未来的收入与支出。 2、投资决策:决定将已经储蓄的钱通过什么形式使之保值增值,以满足今后的生活目标需要。 3、融资决策:决定是否需要在今天借别人的钱来消费或投资,其实也是用自己今后的钱来消费或者投资。 4、风险管理决策:决定是否需要采取一些手段避免不确定的事情发生时遭受大的财务影响,从而影响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品质。 人们大部分的金融决策,最关键的决定因素是各自的生活现状和对未来生活的规划,而不是今天投资市场最热买的产品,这就是理财与投资的区别。所以我认为,理财是战略,而投资是战术,因为某个投资市场“受追捧”来决定如何“用钱”,真正是“本末倒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