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冷饮市场异常火爆 质量却令人担心

2001年07月13日 09:39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曲哲涵

  经过一冬的蛰伏,今夏的冰淇淋、雪糕市场又火爆起来:品牌、种类多得令人眼花缭乱,仅在“火炉”南京,冰淇淋、雪糕品牌就近1000个;各品牌之间的“价格战”也初见端倪。可爱多蛋卷从去年的3.5元降到了2.5元,红豆冰从去年的1.5元降到了1元,雀巢小牛奶9元一箱20支,连价格昂贵的“梦龙”都有了3.5元的……售货网点也更密更多,在一些大城市,几乎所有的便利店、食杂店都有冰柜,店外支一块大牌子,密密麻麻写满了“批发”价码,常诱人驻足光顾。

  清凉、爽口的冰淇淋、雪糕是人们解暑的佳品,“须臾不可缺也”。然而,最近一些有关冰淇淋质量欠佳的信息,让人感觉颇不舒服———

  劣质冰淇淋,让你倒吸冷气

  济南市今年首季冷饮抽查结果显示,市场上冰淇淋、雪糕微生物指标和理化指标不合格者近半;

  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六一”前夕对雪糕和冰淇淋市场进行了抽查,23份样品的质量合格率仅为57%,问题主要集中在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上,消费者尤其是儿童若食用了这两项指标严重不合格的产品会引起肠道疾病;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一季度对冰淇淋、雪糕的抽样调查显示,所查95种产品中,有28种菌落总数超标,其中超标100倍以上的有7种;

  6月初,广西端掉了一制造假冒劣质冰淇淋的黑窝,一次就查抄了100多公斤的劣质及“假名牌”的冰淇淋;

  哈尔滨一位消费者在5月份竟然吃到了标明6月13日生产的雪糕;

  近日,湖北3名消费者因吃了不合格的冰淇淋患急性肠炎,呕吐不止、几近休克。

  ……

  这么多不合格产品是如何流入市场的?

  质检管理,岂能形同虚设

  让不合格产品远离市场,关键要把好“上市”关。但就冷饮市场而言,这一关并没有把好。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外地冷饮进京的质量检验工作由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家单位承担,检验方式为厂家送检制。如此“一个部门说了算”的体制显然存在很多弊端:首先,既然是“送检”,厂家肯定会将样品“扮好扮靓”,可真正上市产品的质量,那就很难说了,“送检”结果事实上受厂方控制。其次是检验项目,这里只检验含菌量等指标,但对投料标准、产品外包装及文字说明是否诚实也不做要求。这似乎就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用土豆粉代替冰淇淋粉、用炒糊的小麦伪装咖啡粉、到嘴的雪糕标着下个月的出厂日期这类“聪明”能够登堂入室,大行其道了。其三,“一家说了算”容易滋生“暗箱操作”现象,让一些劣质产品通过“权钱交易”流入市场。

  记者拨通了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外地进京食品检验科的电话,对方在肯定多年来一直实行“送检制”的同时,还补充说,按照有关规定,他们只对主动送来的产品进行质量检验,因此他们无法保证市场上所有销售的冰淇淋、雪糕都经过卫生检验。

  第一道关是“松”了点儿,那么流通环节呢?“只要多交点‘进店费’,连超市都帮你卖假货。”一位“内行”这样指点记者。

  日前,记者以河北一“尚未打出品牌”的小冷饮厂的名义,给北京某知名大型连锁超市总店采购部打电话,询问该店的进货要求。接电话的人反复强调“进店费”,言及卫生许可证,只轻轻的一句“复印件就行了”。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今年在“六一”前对北京市生产的冰淇淋作了抽查,所查7个厂家的13个品牌里有12个品牌合格,结论是“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取得了成效,使一些产品质量低下的企业相继破产,净化了市场。”但有业内人士却对此持不同看法,他们认为,这一抽样不尽科学,一是相对于上千个流通中的品牌,抽样样品太少;二是有抽样品牌、时间“固定”化的倾向,给一些不法的企业和商家留出了作准备的时间。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质检处刘处长对记者解释说,“固定”样品是为了督察同一品牌、同一类型的质量问题是否得到了有效解决,而且抽样的重点往往是根据前期的市场调查决定的,有现实意义。他们也进行过大面积的检查,检查品种多达80个。据悉,7月份该处还将进行一次冰淇淋、冷饮市场的大检查,重点是产品的生产日期及保质期等。

  堵住不合格产品源头

  “向柜台供应哪些产品更多意义上是由批发商决定的”。伊利集团冷饮事业部市场总监李国伟对记者说,好产品可能因为厂家让利少,或者各批发商之间压价,得不到推广;相反,一些低价位的产品甚至是劣质产品因为成本低,能更多让利于批发商,反被“普及到”大小店铺的冷柜。

  伊利集团从今年起改革了销售渠道。在北京,他们将五大一级经销商全部转变为配送商,通过挑选200多家二级批发商,组建了一个完全由伊利控制的营销网络。此举给伊利带来不菲的收益,仅在北京,预计今年就会比去年多收3个亿。

  然而,光靠企业来完成这种改革恐怕还不行:不正规的冷饮小企业多如牛毛,批发商队伍也良莠不齐,仅在北京,一、二级批发商就数以千计,而由伊利这样的企业控制的规范经营的销售渠道相比之下显得非常有限。

  此外,很多地方的假冒伪劣冷饮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并且占有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全“仗”地方保护主义的“偏爱”。

  据有关资料介绍,西方一些国家的冰淇淋人均年消费量在30公斤左右,并且仍以10%的速度在增长,而我国目前的人均消费量只有1公斤,发展潜力很大。有关部门和企业一定要抓住机会,本着为百姓负责的精神,狠抓质量,创新品种,繁荣冷饮市场,真正让百姓吃上“放心冰淇淋”。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国防部:日方若击落我无人机属战争行为
  • 体育总决赛-李娜遭小威逆转无缘冠军 视频
  • 娱乐冯小刚幽默聊春晚:办太好剥夺吐槽快感
  • 财经养老金并轨试点被疑不改公务员利益
  • 科技快递单信息网上仍热卖:单日最多卖5万单
  • 博客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姚树洁:王岐山反腐重在震慑力
  • 小兵:一招把首都房价降到6千
  • 花木兰:银行将开始算计有房族
  • 曹凤岐:新型城镇化框架下的金融创新
  • 陶冬:联储动作再延后 汇率又争先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