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晓东
医疗费用支出增长过快已成为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卫生部门2000年的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居民每次看病的平均开销为79元,每次住院的平均花费为2891元,其中药费分别占了60%和47%。由此可见,群众医疗费负担沉重的主要原因在于药价。
近日,记者对当前医药市场中存在的某些怪现象进行了采访,力图探究高药价背后的“奥秘”。
药价连连降,百姓为啥“没感觉”?
从1997年至今,国家有关部门已经8次发文调低药价,但很多人感到不解:“为啥医疗费用并没有降低?”
业内人士为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字:2000年,国家3次调低药价,理论上每年可减轻社会医药费负担40至50亿元,而2000年全国医疗药品消费总额超过1000亿元,也就是说,从总体上看,药品价格下调的幅度很有限。而媒体在每次调价前后总要“热情”地渲染一番,从而造成了群众对调价的心理预期与现实结果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此外,每次调价药品的种类都有一定范围,并非“普调”,这样,因药价下调而受惠的患者范围也就比较狭窄了。
群众对药价下调“感受不深”的另一个原因是,降价的药品往往会从医生的处方上或药店柜台中消失。药价降下来了,可降价药买不到、用不上,这对患者而言,只不过是空欢喜一场。如某地在一次下调药价过程中,将“白加黑”感冒片的价格从每盒13.2元降为9元,当地医院马上不再进这种药,而价格一直高居不下的“泰诺”感冒药却保持了旺销势头。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回扣。医疗单位及部分医务人员通过卖药拿回扣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药价越高,回扣就越多。而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基本处于被动地位,医生开什么药,就买什么药,面对高药价只有无可奈何的份。
此外,在部分药品价格下调的同时,更多的高价新药层出不穷,从而推动了药价在总体上不断上涨。
药品采购招标,企业让利让给了谁?
药品采购招标,是指医疗机构对其所需药品统一进行招标采购,由医药工商企业前来应标,招标方根据价格等因素,最终确定一家或几家企业为其某类药品的供应商。
药品采购招标工作的试点工作已在全国展开。通过前段时间实践,既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其中最严重的是:医疗机构通过招标,大幅降低了药品进价,但招标采购来的药品却仍按原价或略为降价卖给了患者,严重背离了国家要求实行药品采购招标的初衷———让利给病患者。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去年深圳市对部分药品进行公开招标,统一采购,然而药品价格在医院最终并没有降下来。以氟康唑针为例,招标前,深圳市人民医院每瓶进价180元左右,零售价为205元;招标后,每瓶医院进价95元左右,零售价仍为205元。可见,药品招标,患者并没有得到实惠。
很明显,医疗机构应该降低药价,把医药企业通过招标让出的利润转让给患者。如果能这样做,全社会医药费负担沉重的状况会有明显改变。遗憾的是,绝大多数医疗机构并不愿意这样做。他们的理由是,药价是国家定的,我们不可以随便降。事实上,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价格司负责人明确表示,按药品价格管理规定,药品零售单位在不突破国家规定的零售价格前提下,可根据市场状况自行确定药品价格。也就是说,国家已把降低药价、让利于患者的权力赋予了医院,就看医院愿不愿意降。
专家指出,由于医疗机构所处的垄断地位,其主动向患者让利的可能性很小。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有法律、法规的强制约束。
像深圳市人民医院的情况,在我省医疗机构中也较为普遍。有关部门提供的数字很能说明问题:在全省普遍开展药品采购招标试点的2000年,我省医疗机构购销药品的盈余高达20多亿元,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这个数字令人深思。
高药价究竟肥了谁?
前不久,宁波市传染病医院医务人员群体收受回扣的事件被曝光,涉案人员达35人,其中有位医生仅今年1至2月就收取回扣款6500元。
说到医务人员收取回扣,就不能不说到医药代表。所谓医药代表,就是医药企业的推销人员,他们的工作就是到各个医院游说医生,要求医生给病人开该企业生产的药品。这个行当里的佼佼者,一年收入可达几十万元至上百万元,最不济的也能挣上几万元,其油水之足可见一斑。
油水哪里来?当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从患者身上来。
记者最近采访到一位“老资格”医药代表,他透露了他们挣钱的“诀窍”:他代理的是某药厂的一种针剂,成本价大概四五元钱一支,他拿到手的价格为10元。然后,他在各省设二级代理,交货价每支20元。二级代理在省内各地、市设三级代理,每支30元;三级代理直接向医生推销,每支再挣10元。而该药卖给患者的零售价为每支98元。也就是说,每支从10元到40元的差价被流通环节赚取,从40元到98元的差价留在了医院。记者问他,宁波市传染病医院的事情被曝光后,有关部门加大了查处力度,对医药代表“开展业务”没影响吗?他回答说有,现在已不敢明目张胆地在医院里活动了。老关系都没什么问题,无非是过去一月结一次账,今后改成3个月或半年一次,以避开风头。要建立
新关系就得小心一些。他们现在的做法是,乘病人少的时候到有关医生那里问个家庭电话号码,其余什么都不说,晚上再给医生家里打电话。大多数医生对此都心照不宣,配合默契。
声明:新浪网财经频道上所有的财经资料或讯息仅作为参考之用,使用之前务请核实,风险自负。新浪网不为资料内容错误、更新延误或读者因此产生的投资行为而承担任何责任。
短信发送,浪漫搞笑言语传情
订手机短信接收沪深股票实时行情股价预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