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空调价格战:最好品牌也未采用最好的主配件

2001年06月04日 16:09  中国市场 

  面对中国家电业“最后一块肥肉”,今年空调市场企业、产能双爆棚。毛利润相差不多,净利润相去甚远。新入者,轻车简从;老前辈,拖家带口;欲王者,愿以美人搏江山。降价大战,“清理门户”是皮,“重新洗牌”是骨。

  本刊记者 吴 畏/文

  过江之鲫

  一季度空调广告逆风飞扬,上演单骑救主。据达门市场监测公司调查数据显示,在一些强势媒体上的广告投放量同比,医药下降43%、房地产下降85%、食品下降38%,酒、化妆品等广告大户都有大副削减。另据央视调查咨询中心统计,全国406家主要电视台的广告监播数据显示,就在被专家断言会首当其冲缩水20%的电视媒体广告市场上,空调一季度投放额高达1.51亿元,比去年同期1.11亿元增长36%!

  有人说中国制造业旺盛精力自彩电、VCD后,终于又找到一个可供发泄的场所——空调。作为中国家用电器普及率最低的产品、中国家电市场的“最后一块肥肉”,空调高高在上的价格和极低的资金、技术门槛,营就了这行独有30%远高于家电其它产品的平均获利水平。与彩电业10%的毛利润构成巨幅落差,极大地刺激邻业资本一跃而入的豪情。用科龙本部潘征军的话讲:新入者多如过江之鲫。

  目前国内空调企业已有300多家,其中90%是“新入者”——90%来自浙东和珠三角。据家电协会陶晔副秘书长介绍,仅广东南海、番禺、顺德就有空调厂近100家,其中南海50多家,顺德20多家,番禺10多家。加上中山、深圳、惠州等地,广东大大小小近200家。其中绝大多数是拼装空调的“螺丝刀厂”。

  有20万买套二手设备上条小生产线,一路“拧出”千把万把空调在业内并非新闻。而一匹单冷空调的单机成本也有原铁定的2000元一下降到1500元。最近一位自称在美的干了10年的甘福初先生向传媒披露:空调的全部主、配件都用最好的,当然得1500元。但如果四大主件:压缩机、电控板、蒸发器、冷冻器,全部采用低价产品,平均每个可降200元。另外两大配件,五金和塑料件,进口和国产的差价也很大,最高可分别再降100元。这样一匹单冷最低成本仅为500元!甘称国内目前最好的空调品牌,也没都采用最好的主配件,三、四千元的价格蓄养了这行业的利润黑洞。

  无怪甘效力的广东卓尔龙空调厂,1999年还是家专做空调批发生意的贸易公司,2000年在没有自己厂房的情况下,让人家贴牌生产,靠采购组件现金交易、与商家结算让利充足,一年下来居然没费劲就卖出1.5万套。时任销售部经理的甘讲,每台可赚400-500元。卓尔龙副总林亚松说,今年更要甩开膀子大干,首期上马的3条生产线已建成,产能6万套,销5万套没问题。第二期生产线的扩建已提上日程。

  华高、日彩、飞扬、美旗、天元、绅宝、稻田、利凯尔等,这些层出不穷的小厂也会向你讲述一个又一个的“卓尔龙故事”。

  当然新入者也有成功的“转业”者。它们多是全国知名品牌,数量不多,能量极大,如做黑家电的,彩电有长虹[微博]、康佳、TCL[微博]、海信[微博]、乐华,VCD有新科;做白家电的,冰箱有海尔、新飞,洗衣机有小天鹅、小鸭;甚至做小家电微波炉的格兰仕也不甘人后;再加上新入行的洋品牌伊莱克斯、阿里斯顿、西门子……

  经过近三五年的飞速发展,一方面形成空调业百家混战品牌集中度不高的局面,仅从产销量上划分三个世界。年产销量百万套以上的被称为一线品牌。美的、海尔、格力市场占有率都在10%左右,已是当然的“三甲”。另外科龙近两年增长很快,去年突破百万大关,也以一线自居,销售政策常瞻海尔、格力马首,很喜欢别人称他们为“四大天王”;二线品牌是年产销量在80万到20万套之间,主要有春兰、华凌、澳柯玛、古桥和侪侪一堂的转业豪门等十几家。其中春兰比较特殊,它是中国家电进入空调业最早的企业之一,曾连续七八年独领风骚,后一度跌落,新近又迅猛崛起,去年产销量已不逊格力,但因多是技术简单的窗机,加之中国人素有斗败的凤凰不如鸡的心理,至今仍被视为二类;“三线”的则是那些年产销5000到5万套之间,总数已过250家还在增长的“螺丝刀厂”,其中也有质量过硬的,如广东志高是首批通过的全国20家空调免检企业之一。

  另一方面空调家庭普及率的上升,据央视调查,已从1995年的19%攀升至去年的47%。空调市场扩容速度由前几年的40%跌至去年的20%,今年预计为12.7%。空调产能去年已极速膨胀到1800万套,实际产量1500万套,销量1200万套,闭置300万,积压300万。而今年产能已冲破2000万高跳到2500万,市场容量按常规测算也就1500万套。这张着的1000万套大口向世人宣布,中国空调业已到了企业、产能双爆棚的地步。

  “今年恐怕要出大事”

  长虹160万、澳克斯180万、新科120万、新飞100万、古桥100万、格兰仕70万,就连去年底刚上马的TCL也声称可达60万。这是年初部分二线企业对外宣布扩增后的产能,火药味呛人。另据家电协会统计,大城市每户一机的保有量已达70%,每户两机的保有量也占到40%。用春兰副总孙庆的话讲:市场就这么大,你多吃一口,我就少吃一口,这是明摆着的事情。

  要想“多吃”就要有更锐利的手段。营销大师科特勒那句“没有降价两分钱抵消不了的品牌忠诚”的名言对空调业更灵。勉强排出的座次实在拉不开太大的差距,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拥趸和上升空间,尤其是既握有品牌、资本实力,又有价格战经验,头顶“价格屠夫、价格杀手、降价大师”桂冠的二线品牌。在业内人士看来,他们是今年空调市场最大的变数。小鸭副总林汉波直言:就是要洗牌!格兰仕副总俞尧昌“补充”:就是要用我们的优势,一浪接一浪把对手打得晕头转向。

  2月14日,春兰突然起跑发动情人节攻势,旗下40种规格空调一下降了500-1000元。去年3月春兰首次调低13种机型的价格,尝到了甜头。此次降价,春兰并不讳言“蓄谋已久”,甚至声称并不惮于承受“挑起价格大战罪魁祸首”的恶名。2月15日,长虹、小天鹅跟进。

  2月20日,曾在《南方周末》打出“平价是爹,免检是娘”有趣广告的宁波三星[微博]澳克斯空调,借自己成为首批全国20家免检企业的东风,假在北京长城饭店举办“免检空调企业质量价格研讨”之名,闹起了“爹娘革命”:面对众媒体,高谈誓将空调“贵族外衣一脱到底”的降价方略,并于会后赌博式地将自己畅销的一款主流机型降价1100元。

  且不说此策划如何经典,单就是这个降价联盟式的研讨会居然也能招来海信、新科、TCL等企业参加,已足以引人关注。要知道自去年彩电峰会后,“价格联盟”已变成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何况降价是企业杀手锏,应无联盟可言。这足以表明一些二线品牌确实迫切希望沟通协调各自的价格立场。

  3月3日,洞悉这一信息的广东日报集团迅速作出反应,牵头在广州举行《2001中国空调业发展前景高峰研讨会》。海尔没来,格力、美的、科龙虽近在家门口,也没出席。来的是春兰、长虹、乐华、TCL、海信、华凌、新科、格兰仕、小鸭、苏宁(与美国飞歌合资介入制造业)等10家青一色的第二阵营,使“峰会”成了名符其实的二线品牌的大会盟。在众媒体的关注下,大会进行得脉络颇为清晰:

  首先是对空调划分三线的声讨。春兰副总孙庆对此提法反感透顶:没有标准和有力依据,无视市场占有率和消费者评价自称一线是自我标榜。春兰内销110万套、13%的市场份额,实现利税绝对是全行业第一!格兰仕副总俞尧昌也旗帜鲜明地反对:自诩第几品牌、第几军团是夜郎自大。空调业分为三资、上市、民企三个板块才客观。随着更多家电巨头的进入,重新洗牌是必然。小鸭副总林汉波也不服气:空调大牌近几年市场萎缩是不争的事实,自吹自擂地夸耀一线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小鸭虽然晚来了些,但空调业没有寡头,大家都有机会,最终结果是三个字:比比看!

  其次展开对空调大佬的揭批。以“过来人”春兰的发言份量最重,如“销量第一问题”。老大就意味着票房价值市场号召力,统计标准一家一样,统计方法千奇百怪,以一拖三为例:有算1台、有算3台、还有算4台加上室外机,让我们怎能相信老大?再如“负离子空调的概念问题”。目前空调只能解决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不能解决空气的品质,此时炒作负离子概念(美的、海尔、科龙等几家)不是欺骗是什么?还有“售后服务优质扩大化的问题”,也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没听说日本家电哪家企业自夸拥有庞大的维修队伍,况且售服常常要收更高的费用……

  最后是发出渴望战斗的檄文。乐华副总梁伟倡议:请大家联合起来把居高不下的空调价格降下来。乐华将在最短时间内挤出15%的降价空间。春兰响应:继年初降价之后,很快我们还将会有一次更大规模、更大幅度的降价。格兰仕表示;薄利多销是我们一惯作风,真正的大战将会来临,降价规模幅度都将是惊人的,我们的价格目标是同类产品的一半!……

  经济学家樊纲也赶来演讲,发表了“中国空调业不必害怕价格大战”的观点,为此次峰会盖棺定论。离开会场,人们头脑中挥之不去的是春兰赠别时的魔鬼谶语:空调业今年恐怕要出大事……

  “狼心狗肺猪下水”

  “狼心狗肺猪下水”是格力市场部李伟对低价空调劣质品质的痛斥。作为市场既得利益的享受者,格力对降价大战是“恨得要死,又怕得要命”。

  春兰发动降价第一冲击波时,格力副总董明珠拍案怒言:“这么大幅度地降价,简直是乱来!纯粹是一场新生闻炒作。”并举例“海信去年降价一时风光,但不是很快就被市场遗忘了吗?”海尔事业部高以成部长大声疾呼:“海尔提倡打价值战反对价格战。空调是个半成品,如企业一味追求低价又怎能保证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美的总经理方洪波提醒媒介要冷静:“价格战彩电已有血的教训,现在部分二线品牌明摆着通过炒作降价来炒知名度,扰乱市场秩序,想混水摸鱼。”科龙营销总监胡启志说得更有深意:“要么他们过去利润过高,要么是库存机,这种不正常的价格行为顶多是用几款低价机赚几声噱头。”

  当有媒体曝出“在某家商场里,春兰其实只降100元,跳水是假摔”的消息时,社会哗然。春兰怒称:散布者别有用心。科龙副总屈云波则对记者忧心忡忡地表示:目前家电业虚假炒风已上升为整个行业的诟病。

  对于大小峰会,一线军团更嗤之以鼻,一位该阵营的领军人物的话很能反映他们对此的看法:“什么峰会,完全是个阴谋。”

  不过翻翻2000年度上市公司年报,就会发现空调老大们恨的根子是“怕”。美的利润率仅是5%,格力为4%,科龙亏损,海尔虽高但费用也高。其净利润与中小企业相比非但没有优势反而日陷困境,原因是第一阵营的成本压力比空调新军们大得多。他们一般入业较早,有10年甚至更长的历史。90年代初,配件厂商不成熟,许多板金件塑料件要自己投资配套;当时以负债经营为时尚,空调企业大都举债建厂,如今反成包袱:自己做配件成本比买的还贵,如买配件自家设备又要闲置;以往一直是规模导向型,赚了钱不停地再投入,所以债务、财务费用很高;早期空调市场营销渠道不畅、社会化售服系统不完善,企业不得不花大钱建立庞大的营销售服队伍,人力费用居高不下。1998年某大企业仅导购小姐全国就有3000人。

  现在,空调配件商、经销商、服务商全面成熟,乐华、格兰仕等到新军轻装上阵跨跃发展,通过竞价方式买到质优价廉的配件,产品出来后交给国美、苏宁、三联、华联等家电经销商走营销、售服共享之路。一线们不得不经历着压缩成本的痛苦变革,况且作为上市公司,最让他们担心的是自己在股市上的表现,3年内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低于6%就失去配股权,已如此低的利润水平哪还有降价的空间?

  不过,大佬们的耐心毕竟有限。如为应对春兰,海尔进行“新品全国推介”,虽对“降价”二字讳莫如深,却也“破天荒”地出现了数款3000元左右产品,其中小1匹单冷机低至2600多元。科龙则用它手中低价王牌“华宝”狙击价格战。老江湖华宝“实惠主义系列”新品甚至比降价后的春兰还低100-300元。美的一如去年偷偷地推出几款特价机以均衡市场态势。

  还有广告这张“硬牌”:尽管澳柯玛、新科等二线一改往年作风,电视广告投放由20万升至800万、24万涨到1000万,但与海尔、美的相比却难以望其项背。美的是1830万,同比增幅6%;海尔是2560万元,同比增幅52%,占行业总投放的17%。据甘福初讲,大厂广告费一般按销售额12%比例投放。若单机定价3000元广告费就占了300多元。在美誉度上打拼,其可谓不惜工本甘冒风险。

  二如“以品质为盾”。3月初,一向低调的格力在《北京晨报》、《北京晚报》上同时打出火辣辣的广告:“真金不怕火炼,格力空调,请消费者看'心脏'”。3月4日,在长城饭店举办“明明白白看心脏,安安心心购空调”活动。当着众多记者和消费者的面,格力电器技术部部长张辉将一台格力空调“开膛破肚”,详细介绍了空调的“五脏六腑”及功用。市场部部长李伟解释此活动目的:“年初个别企业以低价机作“敲门砖”混淆视听,使刚有些起色的市场又将恶化,格力有责任站出来,让消费者擦亮眼睛,看看格力货真价实的进口压缩机。一些声称也装有进口机的企业实际是东南亚产的,外表粗糙仔细看能看出来。如格力也把这些“狼心狗肺猪下水”装进空调,大降价没问题----其实只要装上格力自产的压缩机就可便宜几百元。但牺牲品质换销量,格力不能这样做!”

  似乎是有唱有和,3月24日,科龙在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举办“金斤计较买空调”活动,将空调大卸八块以每公斤100元的价格出售。据其技术人员讲,空调质量与重量相关。一些偷工减料的低价机不惜影响冷凝和散热效果,将机内铜板厚度减少1/4、散热片数量减少1/3;将本该用1毫米的铜管减为0.75毫米,增加爆烈漏氟的可能;还将0.6厘米厚的镀锌板外壳换作0.3厘米的冷轧板(镀锌板每吨5300元,冷轧板为4300元)压低了成本却极大地减少了空调的使用寿命。科龙市场人员明言:“科龙不怕麻烦痛揭‘黑底’,就是让低价机原形毕露无处藏身!”

  不知哪块云彩有雨

  有不信“邪”者纵马冲锋:3月2日海信13款降价200-300元;3月17日伊莱克斯优惠1000元;3月24日奥克斯40款下调30%;3月29日古桥1匹冷暖机降到1700元;4月17日海信再打8-7折;4月25日华凌窗机跌至888元……空调大佬儿死死压住价格阵脚,虽不时退上一步,但也终使降价举动变成了大战前的冷枪冷炮。

  消费者的选择是持币待购。五一黄金周期间:王府井百货家电部7天仅卖了70万元,而去年同期是180万!

  这是怎么了?中国家电研究所陆梅副所长对记者分析:一方面,中国空调诚如二线品牌所说“同质化严重”,都无氟、都静音、都健康、都是没有核心技术的“装配车间”。偶有异常之处也多是哄人的噱头,如“使用进口压缩机”,就有专家指出绝大部分家用空调都不用进口压缩机,因目前压缩机基本实现国内生产,年供应量已达1500万台。而空调厂普遍使用的日立、三洋等品牌也都产自国内。去年我国进口了330万台压缩机,多用于大规格柜机,供手术室、实验室、计算机房等对温度有特殊控制要求的环境使用;再如“直流变频”,实际上是直流调速。因为直流电的两极是固定不变的,电流只有一个流向,根本无频率可变。省电也非常有限远非吹嘘的48%;还有什么“家庭中央空调”,专业术语中,根本就没有“中央空调”一词,只有集中式、半集中式和局部式三个类别……除夸大的“概念”某些一线品牌已没有过人的品质,却有高人一截的价格,怎么不让消费者不疑心是价格泡沫呢?

  另一方面,一线企业揭露的低价机偷工减料问题,也着实让消费者顾虑重重。国家质监局去年四季度对空调抽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特价机或多或少存在问题,有的产品质量相当于国内90年代初的制造水平,其使用寿命只有正常情况的1/3。另有媒体批露,一位从事空调配件销售的女士坦言,空调维修率增高使其配件生产更有利可图!如此消费者面对某家二线品牌诱人的价格又怎么不担心不是陷阱?

  看来一二线的攻守,在消费者那里各得一分形成均势,既表现为价格大盘缓缓下行,又表现为市场销售冷冷清清。“平静”的五月即将过去,往年该有热天救市,今年恐怕也要看天吃饭,但不知哪块云彩有雨?

  如果天凉,降价战会不会变成割肉比赛?高高的产能和巨大的产量会不会逼得企业“胜利大逃亡”?但最怕的是,仍可能“有价无市”!这样一些小厂因本少玩不起而被清理出门;如果天热,情况会复杂些:一是将“降”字雪藏或少降,多赚少赚大家都有得赚,市场格局不变;二是“按既定方针办”,坚决狠降,雪崩降。拖一线下水,利用净利润高的优势,薄利甚至无利多销,挤走老大,达到洗牌目的。

  但这也有两个变数:一是高温加低价造成市场扩容需求大增远高于当初估计的1500万套、12.7%的增长。从家电协会提供的历史资料来看,空调业1993年、1996年和2000年共发生3次价格战,每次战后,市场都有大幅增长,增幅分别是121%、30%、30%。如这样也有产品一时脱销价格回调的可能;二是上游压缩机的产量目前仍供不应求,需提前定货。上海日立、松下万宝、广东美芝、三菱电机、沈阳三洋五大压缩机厂都计划明后年扩大产量,但远水难解近渴,去年就因为压缩机卡了脖子,单匹单冷杀到2000元的森宝、1588元的乐华、1488元的小鸭不得不在全国范围内实行5000套限量销售,刚聚了人气就现了库底。最惨的要数海信,“工薪”战役眼看要尽收全功,却突然枪炮哑然断了粮弹。望着炎炎烈日心中难抑悲凉:放了人家生路,丧了自家窜升的时机。

  今年能否汲取教训?有消息说:格兰仕在去年11月就已买断了148万台压缩机,年底又一次性向松下万宝预交2700万定金。

  看来今年空调市场真个凶险……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广州公务员去年人均工资和补助达17.51万
  • 体育李娜小组赛三连胜 首进WTA总决赛四强
  • 娱乐张曼玉疑整容回春脸变紧 乐当包租婆
  • 财经葛兰素史克行贿案后很多医生不敢开药
  • 科技三星陷维修危机:字库门后销售待考
  • 博客马未都:大黄鸭之父身材够棒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 章玉贵:中国下个黄金十年的改革依托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
  • 周彦武:这次钱荒央行不会再放水
  • 马光远:北京低价自住房恐成腐败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