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揭露中国消费市场的五大怪病

2001年06月04日 10:51  人民网-市场报 

  东方尔/文

  中国的消费维权问题,一直都是人们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可为什么这些问题年年讲、月月讲就是难以解决呢?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消费市场的五大怪病得不到根治,甚至酿成泛滥之势,令人瞠目。

  怪病之一:违法成本低投诉代价高

  此怪病,乃成年积症,且因长年郁气闷在心中,以至于经脉不畅,让人不胜唏嘘。有资料表明,国内消费者有70%以上的人,当自己的消费权益受到侵害时保持沉默。许多媒体纷纷指责这是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淡漠,实在是冤枉了众多消费者。在现实中,有太多的事实证明,当消费者在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时,所遇到来自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阻力和压力都是无法想象的。

  比如,某市一位陈姓消费者在当地饭店吃到不洁的食物导致腹泻住院,如果这位消费者要想索赔,就得拿出过五关斩六将的劲头来,“与经营者协商”“向消协投诉”、“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搜集有关证据”、“聘请律师”、“向有关部门出具有关证明”等,而反过来,商家们的违法成本却十分低廉,“赔给相应损失或双倍费用”,加上简单的赔礼道歉即可告完成“任务”。

  很显然,投诉成本高而违法成本低是造成“有法难依”之怪病的根本所在,加上有关部门见多不怪的冷漠、麻木,使此怪病久病不愈。为此,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宜早下猛药,改变现状,尽早尽快建立起一个快速反应、迅速处理、从严处罚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

  怪病之二:假日消费成了宰客消费

  此怪病如“打摆子”,其病状的典型症候是消费市场突冷突热,令消费者叫苦不迭,病源却在商家们的目光短浅、杀鸡取卵、见利忘义上。

  假日消费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消费形式,可是在全国各地,“3·15”投诉中心、物价局,几乎每一个节日都会收到无数消费者的投诉电话。每逢节假日,国内的衣食住行各项消费,特别是旅游消费搭假日之车涨价的现象严重,有的甚至比平时价位高涨2-3倍。

  此症候富有极强的病毒传染性,直“毒”得消费者们花钱买罪受。某些商家“趁假打劫”,消费市场呈现无序状态。笔者不禁要问,有关部门什么时候才能“会诊”完毕,为趁“假”而入的“宰客”消费开出“对症下药”的良方,降一降消费者的心头之火呢?

  此外,假日放假,消费者的消费权益仿佛也放了假,变成投诉无门,无人保障。因为,消费者维权部门也放假了。

  怪病之三:广告,歪嘴和尚乱念经

  此病为中国消费“歇斯底里症”。最明显的症状是,一些名人歌星影星“弱智”,只要谁给钱,谁叫我说什么,我就说什么。而此病的具体表现有:①胡乱承诺。如房地产广告的“价格掌握在你手中,看房之后由你来定价”,实际上没给消费者任何“定价”的权利。②滥用绝对词,用得最多最滥的是“天下第一”、“世界极品”等,可其实际功效往往是恰恰相反的倒数第一。如某些药品动辄打出广告,患者服用2—3个疗程,病症即可全部治愈,实际上服用两三年也难治根。③玩弄语言技巧。如“买一赠一”、“免费大赠送”、“有奖销售”、“优惠打折”,可实际给予消费者的“好处”从来很难落到实处,往往是消费者一上门,即成了咬上广告这条钩上的鱼,想跑都跑不了。此外,还有许多“纯属创意”的广告,其假大空的程度令人不忍粹读。

  广告是商品的形象,可一些广告偏偏歪着嘴巴胡乱念经,这样的广告,不住院挂号,还有治吗?

  怪病之四:网上商务让人欢喜让人忧

  此病为消化不良症,让人欢喜的是它方便实用,让人忧的是令人上吐下泻,有可能造成脱水、休克危及生命。

  网上商务是进入21世纪后兴盛起来的“新经济”,可兴许是先天不足等原因,在它那朝气蓬勃的生机和诱惑后面,却隐含着网上诈骗、网上宰客、网上商务信息虚假等“黑洞”。

  时下的网上商务内容分别有网上购物、网上拍卖,网上竞卖等。可国内目前的网上商务,一是服务跟不上,二是缺乏一个明显完整的支付使用体系支撑,三是没有完善的网上法规。现在网上交易采用的付款方式大都是土洋结合,信用卡、借记卡、储蓄卡、邮局汇款、货到付款等多种方式混用。再说,从媒体上屡屡曝光的许多网上购物得不到“价位相等”的服务,网上商品信息虚假,网上付款被盗等消息来看,有些网上商务的确令人消化不良、“食品中毒”。药方只有一个,即不可操之过急、饥不择食,宜多吃“低价位高服务”的绿色食品,少吞“高利润,高风险”的大鱼大肉。

  怪病之五:假做真时真亦假

  此病,病源在一些消费者的崇洋心理和各种盲目跟风和一些商家的“无奸不商”。此病的症状却是“假”得连消费者也不觉得这是一种病。

  一位业内人士说得好:“中国的消费市场除了消费者支付的钞票不能是假的,其它的一切商品都可能有假。”时下,消费市场上的各种假名牌、假洋货、假电器、假光盘、假绿色产品比比皆是。有资料表明,国内的每一个家庭、每一个消费者几乎都直接间接地购买过假货,受到过假货的损害。

  不少假货以假乱真,有的假货比真货还真,某些地方保护主义者用造假谋利,加上对造假者惩罚的力度不够,致使“假货”泛滥,已成了痼疾。

  此病可称“肿癌症”,长在消费的机体上,因暴利而膨胀,又因违法成本低廉、颇有市场而为一部分人所“青睐”。“假做真时真亦假”,希望有关部门果断操刀“动手术”,否则,将发展成致市场经济秩序于死地的“晚期癌症”。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广州公务员去年人均工资和补助达17.51万
  • 体育李娜小组赛三连胜 首进WTA总决赛四强
  • 娱乐张曼玉疑整容回春脸变紧 乐当包租婆
  • 财经葛兰素史克行贿案后很多医生不敢开药
  • 科技三星陷维修危机:字库门后销售待考
  • 博客马未都:大黄鸭之父身材够棒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 章玉贵:中国下个黄金十年的改革依托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
  • 周彦武:这次钱荒央行不会再放水
  • 马光远:北京低价自住房恐成腐败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