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处方药费为什么不降反升?

2001年05月23日 14:52  深圳商报 

  据测算,深圳目前通过招标购进的药品占整个用药量的35%,但去年与1999年相比,每张处方的药品费用却增长了10%

  药品进价低了医院源自药品的收入也降了

  对于深圳市实行的药品招标采购制度,许多人有误解,认为药品进价越低,医院收入越高。实际上并非如此。按照省政府的药品招标采购制度规定,医院只能将招标采购的药品最多加价20%出售。这项制度会有这样一个后果,就是医院采购价格越低,药品收入就会越少,比如一种药品,0.6元采购到,可以0.72元出售,收入是0.12元,但如果是0.7元采购到,医院反而可以收入0.14元。

  与药品招标制度相配套的是医院医、药收支两条线制度,就是市属医院实行医、药收入分开核算、分别管理的制度,医院不得将药品收入纳入临床科室收入进行奖金分配,切断药品收益与医院和员工分配挂钩的关系。去年第四季度,市属单位药品收支结余共1600万元全部按规定上缴财政,再按规定返还。市里规定,医院药品收入不得超过医院业务总收入的45%,超过部分全部上缴财政。记者从红会医院了解到,他们去年药品收入占到业务总收入的45.06%,按规定将超额的60万元上缴了财政。据统计,通过这两项制度,去年全市医院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43.77%,比1999年下降了2.11个百分点。

  为什么不对所有药品实行招标采购

  为什么不能将全部药品招标呢?红会医院负责人对记者说了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有些药品是国家规定价格的药品,招不招一样;还有单一品种,独家生产的药品,也用不着招标。第二是组织招标工作量大,药品筛选、发通知、召集专家等等,工作量相当大,医院自己组织的这次招标,仅发通知就用了5个半天。

  由于有关部门后来发文通知,药品招标采购的主体是医院,政府有关部门从招标采购活动中退出。但医院自行组织有一定难度,他们呼吁有专门的社会中介机构根据医院委托进行招标活动。

  处方交易为什么屡禁不止

  药品招标采购,医、药收支两条线制度对控制药品价格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这两项制度都无法杜绝医药代表与一些医生间的处方交易活动。所谓处方交易,就是制药厂家派出的医药代表委托医生给病人开他们厂家生产的药品,然后按处方量给予医生回扣。

  红会医院的药剂室主任告诉记者,实际上各大医院都在这件事上采取了措施,比如他们不久前刚与药品供应商签订协议,哪家有不正当促销活动,就不再用哪家药品;同时,药剂室也进行监控,发现哪种药的用量不正常扩大,就会通知停用。前不久他们刚停了两种药,但是,这种交易很隐蔽,常常抓不到证据。

  处方交易毫无疑问会增加患者的用药费用,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药品价格存在虚高成份。从市人民医院等4家医院近日公布的一次药品联合招标结果看,30种药品平均降价达55.2%,其中一种药品价格从原批发价53元下降到投标价8.19元。这样大幅的虚高给了医药代表以可乘之机。另一方面,药品招标虽然降低了医药费用,但进口药剂的不断增加又使降价成果部分抵消,因为进口药品价格普遍较高,但药效的确比一些同类国产药品效果要好。

  许多医院负责人说,降低药价最有效的办法是参照国际惯例,实行医、药分家,医院只负责开处方,药品全部进药店和超市,但是,这项制度需要一个规范的药品市场和与之配套的药店药剂师制度,实现这个目标尚需时日。目前应做的是进一步加大药品招标采购力度,真正让患者从这项制度中受益。

  ■相关新闻

  请看药贩子如何进攻医院

  【本报讯】据《江淮晨报》报道,医药代表分为商务代表和临床代表。商务代表是“阳光作业”,负责合同、供货、宣传、策划等等,而临床代表则是负责开发临床业务。说白了,就是极力结交医生,让医生利用处方权多开自己的药品。这种良好关系的基础是“出血”。

  一个新药品要想到患者手中,得一路过关斩将。首先是药剂科。只有药剂科首肯,医院才能试用此种药品。对药剂科的投资必须一次性“搞掂”。红包的数额一万元到几千元不等,完全取决于“掌权者”的“黑心”程度。

  第二关就是科室主任。试用结果好坏全在他们的一张嘴上,这时又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利益,并承诺按批发价的百分之多少长期给予回扣。科室主任就会以“临床疗效好”等名义提出正式进货。

  第三关是药事委员会。一般由院长、药剂科主任、科室主任等组成,由他们最终审核药品的进货。所以,还得喂饱“他们”,才能保证进货的最后顺利。

  第四关就是医生。药品进货后,还必须由拥有处方权的医生们“卖”出去。一般情况下,就按照零售价的10%或者更多与医生结账。每个与医药代表合作的医生都有一本记录自己开药情况的账。每到月末,医生便凭“本本”上的数字到医药代表处领“红包”。哪一个月没付钱,医生便会立即停药。由于现在国家控制严格,以上的交易多以“三非”形式出现,“三非”是指非工作时间、非公众场合、非物质形式。

  把上上下下打理周到,没有个几万元钱是不行的。这还不包括与医生平时联络感情的费用,请医生赴宴会、洗桑拿、进酒吧是常有的事。最令人头疼的是,不少医生还对这些灯红酒绿场合的特种服务感兴趣。对于推销药物有关的重要人物,叫“小姐”得违心答应。

  这些费用的开支,也就是由厂家报销的费用,甚至请小姐的费用,最后都会摊进药品成本,由患者掏腰包支付。(特别关注□本报记者孙波)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广州公务员去年人均工资和补助达17.51万
  • 体育李娜小组赛三连胜 首进WTA总决赛四强
  • 娱乐张曼玉疑整容回春脸变紧 乐当包租婆
  • 财经葛兰素史克行贿案后很多医生不敢开药
  • 科技三星陷维修危机:字库门后销售待考
  • 博客蒋方舟:写作记录本身即已是反抗
  • 读书红灯照真相:义和团女兵们如何御敌
  • 教育奶茶MM纽约读名校演绎白富美人生(图)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 章玉贵:中国下个黄金十年的改革依托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
  • 周彦武:这次钱荒央行不会再放水
  • 马光远:北京低价自住房恐成腐败高地
  • JohnRoss:印度不会是反华联盟附庸
  • 周彦武:银行存款不再绝对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