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季的到来,啤酒成为人们餐桌上常见的饮品,而今夏啤酒战的硝烟也随着热浪开始席卷鹏城。
“强龙”与“地头蛇”两强对峙
与国内普遍关注的啤酒业两巨头之争不同,在深圳人们并未嗅到青岛和燕京争夺市场的火药味,市场上开展争夺战的是青岛与深圳的本地品牌金威。
青岛啤酒[微博]是名副其实的“强龙”,虽然它的总部在青岛,但由于青岛啤酒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不仅成了中国的名牌,也成了国际名牌,再加上近几年来,青岛啤酒在全国各地大量收购啤酒厂,实行低成本扩张,不仅保住了品牌,也扩大了产量。按照青岛啤酒公司的设想,在2003年时,希望通过低成本扩张成为世界啤酒业的十强之一。
金威啤酒是深圳强有力的“地头蛇”。在金威最辉煌的时候,深圳的经销商要想拿到啤酒还真不容易。据一些来深圳较早的人介绍,90年代初,可以见到大量的货车停在金威啤酒厂等着拉啤酒,啤酒一下线就被拉走,根本不存在市场营销的困难。
1999年,当青岛啤酒把异地建厂的第一家工厂选在深圳后,啤酒市场开始发生大的变化。青岛啤酒与日本的啤酒企业合作在深圳建了一个年产10万吨的啤酒厂生产纯生啤酒,主打深圳市场。金威啤酒除了原有的一厂外,还建有啤酒二厂,单二厂的生产能力就达20万吨。而据统计,深圳的啤酒消费一年也就在20万吨左右。所以,深圳啤酒市场供大于求已是不争的事实,啤酒大战打起来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今年夏天,青岛啤酒除了继续力推青岛纯生外,更是推出了深圳很少见到的低价位啤酒“华南虎”,每瓶市场价在3元钱左右,比深圳流行的啤酒便宜近25%。
面对青岛的攻势,金威啤酒除了在媒体上用“本地概念”激发了消费者的本地情结外,更在推销手段上花了大成本:在一些啤酒盖里打上1元钱字样,顾客凭啤酒盖可以换回1元钱,这样,4元钱一瓶的老金威就变成了3元钱。
十几种品牌抢夺市场
走进各大商场的啤酒专柜,十几种品牌让你目不暇接,各种促销活动让你跃跃欲试。除了青岛和金威正在加紧抢夺今夏啤酒市场外,其他一些国际知名品牌和省内中小啤酒生产企业也都瞄准市场,准备分一杯羹。
在万佳彩田店,记者见到,除有青岛、金威的多种品种在销售外,战略重点一直在华北的燕京啤酒、广东的老字号珠江啤酒、实力依然强劲的蓝带啤酒、国际品牌喜力啤酒及广州的生力啤酒等,在这里都看得见身影。
一直受广东人喜爱的珠江啤酒在深圳似乎略受冷遇,此番却推出了“珠江”和“雪堡”两个品牌同时降价销售活动。香港喜力自进深圳以来,一直在高档啤酒市场占优势,此次喜力在万佳的销售价格也由原来的7.2元一瓶降到了6元一瓶。另外,广州的生力等也都有不同程度让利活动。
除了在各大商场啤酒降价优惠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外,一些宾馆、酒店、小饭馆里也都在对一些品牌,尤其是知名度不高的啤酒如“海珠”等搞促销活动。
啤酒战不会休兵
从青岛、金威对市场的占有率可以看出,本地产品在啤酒市场占有绝对优势。
中国啤酒市场历来呈现区域性消费,北京人喝燕京啤酒,青岛人喝青岛啤酒……这已成为各地消费者的习惯。因此,正在向全国扩张的青啤、燕啤为克服这种长期形成的消费心理,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品牌渗透”的策略,具体做法就是在当地收购一家企业后,只是将自己的管理机制、先进技术、产品配方、营销经验等输出到新组建的企业中,而对于原有企业的产品品牌并不加更改,在产品销售中仍然使用受到当地消费者偏爱的当地品牌。
然而在深圳,情况似乎又属例外。深圳的年轻与海纳百川的特点使这里没有明显传统的、地域的消费心理。因此,青岛啤酒在深圳建厂后,青岛在深圳的销售与日俱增。深圳市青岛啤酒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宏理说,2001年第一季度,青岛啤酒在深圳的销售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00%。
有关市场营销人士认为,深圳由于消费能力较强,肯定会成为一些中高档啤酒的兵家必争之地,又由于深圳人本来就来自祖国各地,没有特定的消费倾向,因此,深圳的啤酒战还会一直打下去。(特别关注□本报记者王永长实习生朱怡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