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部决定,全国铁路年内将进行第四次提速,明确:提速的重点在陇海、兰新线。目前,青藏铁路的修建也在积极前期准备中,这将对西部大开发产生巨大推动作用。与此同时,民航总局的“禁折令”在经历了一波三折后,终于以各家航空公司在150条国内联营航线续签协议而暂告平静。而随着国航、东航和南航三大航空公司的重组为集团化经营,标志着中国民航正在大步迈进市场经济的大门。
春暖花开,又到了旅游旺季。
或许您已经留意到,近一时期,媒体有关铁路和民航的报道多了起来。由于人们的出行少不了要和这两个“交通巨头”打交道,铁路和民航的频频“露脸儿”,自然也就引起了人们的格外关注。
铁路年内还要提速
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和飞机、火车接触的机会也就增多了。
由于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拉动作用,近年来,全国铁路先后有过3次大提速,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为枢纽、以四条干线为大动脉的快速铁路运输网。
殊不知,提速以前,铁路是在怎样一种状态下运行———亏损经营。
照理说,铁路是大运量,线路四通八达,全国流动人口又多,坐火车是老百姓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车轱辘一转肯定赚钱,哪有亏本的道理。
事实上,自1995年铁路实行浮动票价之后,在整个社会客流急剧上升的情况下,原本“爆棚”的铁路客流却急转直下,甚至到了运力“吃不饱”的境地。以北京铁路局为例:1995年和1996年,铁路客流以每年500万人次的速度递减。
也难怪,火车跑不起速度来,客运列车平均时速只有40多公里,走一趟乌鲁木齐单程至少需要五六天时间,去一趟成都单程最快也要两天多时间,好不容易放几天假全耽误在路上了。又赶上票价上浮,可以说,铁路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客流。
1997年4月,铁路第一次大提速,客运列车平均时速提高至60多公里,同时快速列车作为新产品应运而生。这一年,北京铁路局到发旅客列车157对,与上一年同比只增加了25对,但列车运行速度上去了,结果出现了旅客大回流,当年客运量便回归到下滑前的水平。
1998年到2000年,铁路又连续两次提速。从1998年起,北京铁路局就开始扭亏为盈,而且前后3次提速,效益连创历史最高水平:1998年比1997年增收了8.5亿元;1999年比1998年增收了9.2亿元;2000年比1999年增收了9.1亿元。
除了每年的探亲流、民工流、学生流几大运营高峰以外,近年来,“假日经济”成了社会的一大经济增长点,而铁路的大提速正好与假日旅游的“火爆”不谋而合。
的确,旅客出行,就图个方便快捷。坐飞机倒是挺快,但飞机场一般都设在城市的边缘,来回打“的”、候机安检、托取行李等多有不便,且“天有不测风云”。相比较而言,还是坐火车实惠更多,由一个城市的中心到另一个城市的中心,减少了诸多麻烦,而且风雨无阻,安全系数更大。尤其是铁路提速以后,中短途列车“朝发夕至”、“夕发朝至”,就是说,500公里至1500公里的距离,或是早上走晚上到,或是晚上走早上到,什么事儿都不耽误,连住店钱都省了。旅客何乐而不为。
这一两年,开发大西北逐渐升温,西北通道又成了铁路热线。铁道部证实说,铁路年内还将第四次提速,而此次提速的重点就是陇海、兰新线。显而易见,这对活跃东西部地区的交流,加快大西北开发建设的步伐将产生重大影响。
据介绍,按照新的铁路运行图,陇海、兰新线的客运列车最高时速可达140公里。如:北京到乌鲁木齐的T69/70次列车,可比现在的运行图压缩至少12个小时,就是说,48个小时即可到达。此外,京九线浙赣段、京广线武昌到广州段、西南线武昌到成都段、汉丹线汉西到襄樊段以及大连到哈尔滨段,线路行驶列车也将提速至140公里。如:北京到深圳,提速以后,24小时即可到达。神速!简直令人惊讶。
与此同时,新图对旅客列车的分类和车次将做重大调整,分三类即:特快列车,车次为“TXXX”;快速列车,车次为“KXXX”;普通列车,车次为“1001—8998”四位数。
目前,整个铁路系统正全力投入提速前的各项准备,毕竟提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当中涉及面很广、科技含量很高,但至迟提速估计不会超过10月份。
民航客运公交化
相对于铁路而言,民航的优势就体现一个“快”字,尤其是中远距离,铁路即使提速一时也无法和民航抗衡。这是不争的事实。
倒是一则消息使民航部门不得不居安思危:铁道部正积极论证北京到上海实施磁悬浮列车的可行性,设计时速将达到200公里。京沪线如此,京广线等也不无可能。况且票价估计也不会高于现在飞机票的水准。很难想象,这种“子弹头”列车一旦投入更多的线路,将会对民航客运带来怎样一种冲击。
事实上,民航近年来发展的势头还是很猛的。目前,国内已有民用机场139个;航空公司达30多家;客运量2000年达6722万人次,比上一年增长15.4%。同时定期航线增多了,已达1165条,而且服务网点遍布街头,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很大方便。
应对铁路大提速,民航总局于1997年放开价格管理,实行“一种票价,多种折扣”的政策,这对激活航运市场、吸引更多的客流是有益的。不承想,随后的“打折风”愈演愈烈,折扣越打越低,而且不分团体散客来者不拒,致使一些航空公司之间形成恶性竞争,民航客运市场一度陷入混乱。
1999年2月,民航总局和国家计委发出“禁折令”,明令禁止国内航线机票打折,团体票最低只允许打九折。“禁折令”初期收到较好的效果,但也使航空公司丧失了按照市场变化适当调整票价的自主权,受利益的驱动一时出现了机票代理市场的“暗折票”。以致才有后来“禁折令”的稍微“松绑”,允许各联营航空公司对北京至广州、北京至深圳、上海至广州、上海至深圳等7条联营航线试行“特种票价”,明折明扣,最低可打六折。
此前,业内人士还乐观分析,认为4月份国内航线机票有望全面放开价格。而3月底在武汉结束的国内联营航线协议续签会议,20家航空公司在150条航线签订了联营协议,同时民航总局规定:违反“价格联盟”擅自降价的需向其他联营方赔偿。针对前一段的传言,为此,民航高层解释说,联营协议“积极面大于负面”,况且机票价格现在全面放开尚不成熟。
目前民航的格局是,几家大的航空公司掌握着民航70%的市场份额,剩下的30%由几十家中小航空公司去竞争。而在久已上演的“价格大战”中,应该说,更多的航空公司是靠实力跻身市场,赢得了份额。只有一小部分航空公司是靠低价位吸引客源,虽勉强维继,但一般背后都有地方政府的支持,即使赔钱也“死扛”。
民航市场有“三足鼎立”之说,即: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和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且有“三分天空”之势。最近,东方航空公司已宣布启动京沪、京港、沪港的“东航快线”。此计划通过密集的飞行和整点的航班,拉近了北京、上海、香港三地间的距离,实现了航班公交化。
据介绍,东航的上海———北京———上海“快线”,从虹桥机场始发的班机,每天从早8时到晚8时,共计12个航班;从浦东机场始发的班机达到每天10个航班。上述航班至迟7月份即可实现整点起飞。而虹桥至香港每日往返16个航班,到7月份可增加至每天20个航班。航班密度的增加,使旅客对出行的选择和行程的安排更灵活,就像是坐城市公交车一样更方便。
其实,航班公交化已是国际趋势,如美国洛杉矶至纽约的航线,每15分钟就有一个航班,旅客可以随意选择。而中国民航一直也在向这方面努力,可以说,这次东方航空公司开了个好头。但推行航班公交化仅增加航班密度是不够的,需要改进的方面很多,比如:缩短登机时间、设专用通道、可使用“电子机票”等。
据悉,东方航空公司现已将飞机起飞前30分后不许登机的值机规定改为20分钟,并在机场设立了值机柜台,旅客明显感到比过去便捷了。目前,其他方面的改进也在进行中。
铁路民航“和平竞争”
对铁路和民航而言,严格讲,飞机不属于大众交通工具范畴。不是说老百姓花不起钱坐飞机,是说人们出行选择交通工具的频率,火车远远高过于飞机,而且运载量无法相比。事实上,民航的主要客流而今依然是那些“白领”和“公干”一族。
有市场就会有竞争。铁路大提速也好,民航“价格战”也罢,无疑,都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流,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然而,初期铁路和民航互相争客流的现象尤为突出,而在各自取得一定市场份额后,竞争趋于缓和。准确说,目前二者的竞争是一种良性竞争,或者说是一种优势互补的关系,各有各的客流定位。
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企业的本质属性。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为巩固已有的份额,谋求更大的利润,人们注意到,铁路和民航开始更积极地抓改革,尤其是在体制上动“大手术”。
记者分别从铁道部和民航总局获悉,从今年起,铁路和民航都将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其中一个共同点就是:实行政企分开,主管部门与运营企业脱钩,组建“大公司”或“大集团”,面向市场,自主经营。
铁道部将以第四次大提速为契机,围绕“网运分离”这个中心,陆续组建路网公司和若干个客、货运公司及专业公司,向社会开放客、货运市场。除客、货运和路网等大公司的组建牵扯面广稍迟缓外,此前,专业公司的中国铁通公司已率先成立,其他包括货车租赁、集装箱公司等不久也将对外“挂牌”。
与此同时,民航将通过积极推进票制改革带动实施整体改革,实现各航空公司之间的联合并组建几大航空集团,同时给予集团公司更大的自主权,从而加快民航最终向市场化过渡。
据悉,中国民航的重组方案已经上报到国务院。此次重组完全是根据企业自愿的原则,就是:以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为航空基地,以国航、东航、南航三大骨干航空公司为“航母”,联合众多中小航空公司,形成规模优势,这是中国民航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程中迈出的重大一步。
航线和铁路线是宝贵的资源。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优化资源配置,对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已成为民航和铁路部门运筹的方向。民航三大集团公司一旦重组,将使国内民航主要资源航线的潜能得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和拓展,可大大提高中国民航的整体竞争实力。而铁路的再次提速和将要实施的“网运分离”,更是对资源配置的一次全面整合,也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面对同一市场服务主体———客流和物流,无论是民航重组还是铁路提速,最终的受益者还是老百姓。近年来,按照市场需求配置资源,铁路和民航部门不断推出运输新品种便是例证。
据介绍,在保证正常运输任务的前提下,铁路大动脉先后出现了学生专列、老年人专列、民工专列、麦收专列、扶贫专列、北大荒专列等,北京局还利用铁路枢纽的优势,开行了定点旅游专列和流动旅游专列。与此同时,民航也增加了旅游包机、客运专机、商务快运、货物专运等项业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有消息说,民航部门正在将代表世界民航服务最新水平的“无缝隙服务”模式进行推广。这种服务就是:从旅客计划出行开始,便提供网上查询、订购机票、即时送票、市内办理登机手续、机场设立晚到旅客专柜到全程陪护、一票到底等服务。
民航服务再上新水平,那么,人们也期待着铁路的服务能够上水平。(文/本报记者崔悦民 摄影/程铁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