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最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与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对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深圳市场上的进口商品进行抽检,发现打着“进口”招牌的“洋水果”中,其实很多并不姓“洋”。而这些水果市场的“假洋鬼子”,以不菲的价格凭空赚走消费者不少人民币,此现象也带给人们不少思考。
据这次抽检披露,在标注着15个国家(地区)产的35个品种的假洋水果中,主要问题是
产地不符,或以国内水果冒充进口水果。其中仅江苏市场这类假洋水果就占了19%,上海占到35%。比例虽然不是很高,但其欺诈性的影响对我国水果市场的冲击却不可小觑。
笔者在北京最大的四道口水果批发市场了解到,国家批准经营进口水果的公司,每批进口水果都要经过有关部门的检疫检验,贴注标签,并发给经营许可证。但他们经营的进口水果的比例并不是很高,绝大部分经营的还是国产水果。可在不少果摊都能见到大批“洋水果”,不能不令人怀疑。
据了解,由于我国对进口水果的税额较高,其市场价格一般都要比国产水果高出几倍。前几年水果走私曾对进口水果市场冲击不小,但这两年的严厉打击已见成效。另外,这几年都已引种成功,并形成生产能力,所以造假者也纷纷改换了手段。如明明是引种的水果,却贴上假冒洋标签;或者将原产地的国名直接标注在价签上,偷换产地概念,而售价却比照洋水果高攀不下;另外有些纯粹土生土长的国产水果,只因为品种稀有而在异地被当作洋水果销售。
值得深思的是,洋水果以质量精选、包装考究、品牌突出赢得市场,而一些假冒的洋水果,也多是采用这种伪装粉墨登场,欺世盗名。我国一些品质优良的水果,所以在市场没有竞争力,主要就是在如何运作市场、发挥品牌效应上缺乏创意。所以一些业内人士充满信心地认为,我国自产水果如果能借鉴一些先进的营销经验,再加上价格上的优势,不但能在国内叫板洋水果,也会成为国际市场叫响的“洋水果”。(姚意克)《市场报》2001年4月4日
所属专题:重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