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罢这篇报道,记者想起了10年前的一次采访经历。
当年记者在采访当时的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世端时得到一个信息,内蒙古自治区一个小企业正在制造“假富康”车。那时汽车业内流传着一种说法:造卡车是中学水平,造轿车才是大学水平。因此造轿车远不像今天这样是有点钱就想追求的事业,人们对造轿车多少还抱有几分神秘,甚至几分敬畏。为了了解事件真相,记者只身前往内蒙古包头。包头
是我国早期建设起来的重工业基地之一,这里有着较好的工业基础,一出火车站,记者就看到了很多外形非常像富康轿车的轿车在跑,只是车头前的雪铁龙“双人”标志被换成椭圆型的标,有的车仍然用着“双人”标,但记者还是能分辨出它不是神龙汽车公司产的富康轿车。记者随手拦了一辆车,直接对司机说:“我要买你这种车,多少钱?”司机反问:“你是要买小富康吗?4万多元吧,质量比富康车差多了。”那时富康轿车一辆卖十四五万元。没用记者交待厂家地址(其实记者也不知道这个厂家的地址),司机就把记者送到了一个不起眼的小厂。
凭记者证,记者轻松地进厂采访,厂家还派了一位办公室人员陪同记者参观,一不小心记者踩到水井盖上,没想到这个水井盖并没有盖实,记者差一点掉到了井里。陪同参观的人员一个劲地道歉,记者心里却暗暗地说着:就这管理水平还能造轿车?!
走进车间,记者看到一条10多米长的装车生产线上放着几辆锈迹斑斑、正要组装的车身,地面上散放着各种零配件,工人正在用锤子敲敲打打地装车,看着这样组装出来的车,记者不禁为开车的人捏了一把汗。厂长告诉记者,发动机是用国内一家给微型车配套的发动机厂生产的发动机,底盘也是用微型车的底盘,其他的比如内饰、车身都是仿造的。
当然,这个仅限当地销售的“假富康”车因记者采写的一篇“内参”而停产了,后来记者在神龙又见到了这位厂长,他感慨地对记者说:“我一直都特别喜欢车,所以想自己试一试,到这里来一看才明白,造轿车是件非常严肃的事,不是有几个钱就能干的。”
近10年的光景,在中国轿车终于开始进入了家庭,中国的轿车制造业更是如火如荼。记者没有采访过昌河汽车公司,也没有开过爱迪尔轿车,因此不敢妄加评论爱迪尔的生产、管理和质量。但“井喷”式的火爆车市激发中国无数企业、企业家造轿车的热情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记者有幸经常被准车族们奉为“懂车人士”而接受咨询,特别是作为质量方面报道的记者经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某某车与某某车看着不是差不多,为什么价格差了好几万?记者无数遍地重复地告诉买车的朋友们,在上海大众,记者看到用于汽车质量检验的灯管每根几十马克,而检验房的墙面全部是用这样的灯管组成,这样由灯管组成的检验房在上海大众不仅仅一个、两个;模仿气候的雨淋试验室一般企业只有5平方米,而上海大众是20平方米。我还要告诉朋友们,一汽-大众的产品每一个配件在国产化后都要送到德国去“过关”,包装不合格都不行。一辆新车道路试验跑遍中国大江南北,测试各种路况,仅气候试验北到中国最北端与俄罗斯接壤的漠河,南到最南端海南,新疆沙漠无人区留下了试验车的辙痕。
曾经媒体宣称中国的汽车同比国外如何地贵,中国的汽车产业是怎样的暴利,然而他们忘记了中国轿车产业曾经是空白的历史,他们忘记了汽车是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对于中国人而言,要想缩短与世界造车水平几十年的差距,享受与世界同步的轿车文明,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是中国汽车人的努力,中国消费者的超额付出,中国各产业迅速发展的总和。
有人做过这样一项统计:目前世界上人们认为最危险的地方是战火连天的中东,在中东平均每天死亡美国士兵3人,而上海平均每天因车祸死亡却是6人!这6人中,有多少是因为交通违章造成的死亡,又有多少人是因为轿车质量而与亲人诀别,恐怕就无法统计了,血腥的车祸掩盖了多少事故的隐患。
中国有句俗话:便宜没好货。
企业是为利润而生的,但那一幕幕血肉模糊的场景能否让你们在追逐利润、扎堆挣钱的同时,把为百姓制造更科学、更安全的车当作自己的立身之本———不要让用户为实验埋单。说到底,造车是件非常严肃的事!
作者:本报记者 曹 璞
(来源:本站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