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老区湖南省平江县,酱干、豆腐乳、火焙鱼等风味食品的制作是当地老百姓的拿手好戏。但从沿街叫卖、卖不完的就拉回家当饭吃,到年产销突破12亿元,人均增收84.6元,成为遍布全国31个省市的大产业,小小的条码竟起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一杆秤、几只盘、一辆破车,这就是朱检珍当年的全部家当。1994年,在县酱制厂干了一辈子的老朱,没想到快退休了遇上企业倒闭。为了维持一家人的开销,老朱只得开了个
小作坊,干起了老本行———酱干。无包装、无明确标价,只能随行就市凑合着卖。每天做个20来公斤,遇上货不好销,又不懂保鲜,转眼便成了废品。
1996年,老朱的朋友从香港带来了几包小食品。拆开精美的包装,味道却比自己做的差了许多,而200克的食品竟卖到了6元钱,老朱呆住了。怎样把自己的产品送到超市里去卖,成了老朱的心病。到处取经到处打听,才知道食品进入商场、超市前必须要申办条码才行。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老朱到平江县质量技术监督局为自己的酱干系列产品申办了条码。
1998年初,成为全县第一个拥有酱干条码的老朱,添置了真空包装设备,于4月份投入生产。由于工艺独特、味道鲜美,很快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当年便打入了岳阳、长沙、武汉、广州的各大商场和超市。新增的豆腐乳、火焙鱼、剁辣椒等产品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老朱的成功,让周围的乡里乡亲羡慕得一塌糊涂,纷纷向老朱讨教。老朱也不保守,说秘诀就是“质量技监局帮我们办了几个小小的条码”。于是,平江县质量技监局仿佛掌握了致富的金钥匙,老乡们纷至沓来。有咨询的、有等不及就要办条码的,一时间,质量技监局的干部们从“人人躲”变成了“人人抢”的热门人物。
目前,平江县已有传统食品生产企业306家,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近50家,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近30家,年销量达12亿元,成为平江县的支柱产业。在增加就业的同时,还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仅此一项,全县人均增收达84.6元。
凭借小条码,平江传统食品走向了全国,也让这个在清朝就享有盛名的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来源:本站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