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消费市场 > 正文
 

农药产品质量的内忧与外患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9日 08:18 中国质量报

  农药作为一类特殊的农资产品,不仅事关农业的丰产丰收,也事关百姓生活,更事关农药企业市场竞争的成败。然而我国农药产品的质量还存在着巨大的内忧外患。

  内忧:农药产品没有进入同质化的阶段

  在很多场合和媒体上,都在传播一个信息:产品同质化、微利化。之所以将两者联系
在一起,是因为质量相同或相近所以只有打价格战,而最终是你失血和我割肉,产品的利润空间越来越窄。从宏观层面看,产品同质化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大趋势,可这并不意味着农药产品也已进入这一个格局,就实际而言,价格战的背后并不是同质化的质量在支撑!相反,更多的事实表明:农药产品目前还没有进入同质化的阶段!不同企业的产品质量不仅存在差异,而且整体质量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首先,从企业角度看,不同农药企业的质量保证资源存在差别。由于农药企业缺少规模集中度,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性。再加上,企业管理理念的差别,导致对资源的积累取向也不同。而一个好的产品质量必须同时具备两大类资源,一是硬资源,即工艺装备、熟练的人力资源、精确的质检手段、优良的原辅材料等;二是软资源,包括质量理念、工艺技术、工作环境、质量机制、作业流程等。对照这两类资源,既有共性的不足,也有个性的缺陷,从而导致了企业间不同的质量理念、质量态度、质量行为和质量能力,最终形成了不同质量水平的产品。同是吡虫啉,大连生物所一次合成含量可达98%,而更多的企业目前才达到95%左右,这样的情况绝不是吡虫啉独有。

  其次,从社会认可的角度看,不同企业的农药产品质量差异也很显著。无论是农户的体验,还是各类监督抽查,差异是无处不在。这些差异既反应了相关企业在客观资源条件上的差异,也暴露出了一些主观质量行为的差异。国家质检总局对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甲基硫菌灵、多菌灵、百菌清、三唑酮4类农药杀菌剂进行了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共抽查了55种样品,抽样合格率平均为80%。尽管这一合格率较以往年度提高幅度较大,但抽样样品的质量极差之大也是让人警醒。一些复配企业由于技术力量欠缺,质检投资不足,把不好原辅材料入厂关。抽查既发现多福可湿性粉剂中福美双有效成分含量不达标;也发现10%百菌清烟剂产品中百菌清含量不符合标准要求;更有一些企业出于成本的考虑,在生产过程中改变产品原有的工艺和配方,减少工序,少加或者不加对农药杀菌剂产品必不可少的添加剂、分散剂等重要辅料,有意生产质量低劣产品,以获取非法利益。如有的50%多菌灵超微粉有效成分含量、悬浮率和润湿性等3项技术指标都达不到企业明示标准的要求;有的产品应为复配制剂,却只检测出一个有效成分,而且产品重要的理化指标润湿性极差。

  再次,从质量的角度看,各企业产品质量特性水平还存在差异。产品质量是由两类特性构成,即产品的真正质量特性和代用质量特性。前者代表了用户的使用要求,后者则转化为企业可操作的产品质量标准。差异便由此而生:一是两类特性在各个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错位。主要是由于不同企业对用户使用要求的变化敏感度不一。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用户的使用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大部分企业却在“静态”地执行产品标准,认为质量就是产品要符合标准。事实上,农业部在近年来的登记制度改革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大了产品试验时间和试验地点的要求。很多企业简单地认为这是国家对农药限制要求的加强,实际上,这是一个质量要求的提升。农药的质量是体现在对病虫草害的防治效果上,而不是含量和有关技术经济指标的合格上,合格固然是质量的一个基本前提,但适用才是质量的真正评判标准。二是各企业的产品质量标准水平不一致。从国内农药企业的产品大都为仿制品的实际出发,我们的企业国际采标程度应该很高,然而,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国产农药的质量与国外公司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做一次外贸就像走一次钢丝,总担心质量达不到要求。可见我们农药产品在质量方面还有多大的空间,所以这时侯就打出“同质化”的旗号,至少说明我们同的不是一个质量水平。

  外患:农药产品国际贸易的质量壁垒如果我们将国内农药产品没有进入同质化,比作内忧,那么,以质量为核心的一道道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便是外患。一谈到国际公司,大都会联想到他们雄厚的技术和资金,成熟的管理和经营。事实上,这些因素最终都会凝结到产品之中,形成强大的质量优势,再以质量衍生出品牌的信誉。纵观国内农药市场,广大农户对洋品牌的信赖明显高于对国内品牌,而国内企业更注重价格优势的塑造,求廉固然是中国农村消费的实情,但同时,也应该想到,老百姓在面对质量与价格时,还是会首选质量,因为谁也不会去贪一时之便宜,而以一季庄稼的收成作代价!只有在同质的前提下谈价格才有意义,这也是国外公司为什么能一路高举价格大旗不倒的原因。

  加入WTO使越来越多的农药企业寻求国际出路,以规避国内市场的无序竞争并求得快速的发展。但俗话说“攘外必先安内”,尽管在少数品种上,我们在国际上有着强大的竞争优势,无论是技术、质量,还是价格。也尽管我国农药出口一路走强,上升的态势明显。但总体而言,绝大部分农药企业还面临两难境地:一方面是,在还没有迈入质量同质化的阶段,便贸然挺进价格战,最终使自己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得不到巩固。另一方面,在综合实力不足的情况下,要想与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一搏还很艰难。这从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原药出口和贴牌生产的居多,真正打“中国制造”的还少之又少。

  中国农药要想跻身国际同质化阵营,还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不仅是农药制造企业本身,包括相关联的化工设备行业、农药助剂行业,我国目前都与国外有着巨大的差异,甚至差距比农药制造本身还要大得多。因为,从实际情况看,这些行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农药行业发展的需要。所以,在加入WTO的协定中,我们将农药行业也纳入到保护的行列。可就是这样一个稚嫩的行业,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却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都相继出台了有针对性的保护法规,其中很多的条款和标准都直接针对中国。以质量壁垒为核心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影响越来越大。据9月份在杭州召开的中国农药进出口企业合作论坛透露,去年我国有71%的出口企业、39%的出口产品受到此类问题的限制,造成损失170多亿美元。数字也许是枯燥的,但这些数字所表明的问题却是十分清晰的。

  作者:魏明

  (来源:本站原创)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