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消费市场 > 正文
 

名牌评价频遭李鬼骚扰 别上中国品牌学会的当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9日 08:03 中国质量报

  从上周起,国家质检总局质量司、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陆续接到了来自河北浙江等地企业的反映,说他们近来接到了一家自称为“中国品牌学会”机构发来的“关于申报首批‘中国驰名品牌’的通知”,且该通知内容、运作模式等与目前政府推行的已进行了4次的“中国名牌产品”评选相似。作为企业,他们想知道“中国品牌学会”是一家什么样的机构,其所进行的“首批中国驰名品牌”推荐和认定活动,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活动?

  在“中国品牌学会”发给有关企业“关于申报首批‘中国驰名品牌’通知”的相关文件上,记者似乎看到了另一个版本的由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在每年3月底向广大企业发出的“关于申报中国名牌产品”的,如“申报范围”、“申报条件”、“申报日期”、“申报渠道”、“公示日期”、“颁奖仪式”等。只不过在这份“通知”上,所有与“中国名牌产品”有关的内容,均被“中国驰名品牌”替代。尤其令人不解和可笑的是,一个与《中国名牌产品管理办法》如出一辙的《中国驰名品牌认定和管理办法(暂行)》,赫然出现在其公开的网站上,只是《中国名牌产品管理办法》中所有与“名牌战略”、“中国名牌产品”、“国家质检总局”、“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等有关的字眼,被全部用“品牌战略”、“中国驰名品牌”、“中国品牌学会”、“中国驰名品牌评审委员会”等进行了替换,其全文抄袭、剽窃的行径昭然若揭。

  “中国品牌学会”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机构?其进行的首批“中国驰名品牌”认定活动又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活动呢?

  10月14日,按照“中国品牌学会”发给企业“通知”中的联系地址,记者以一家企业工作人员的身份来到了该学会位于北京建国路98号盛世嘉园C座602室的办公地址,很显然,这里的工作人员对记者未进行电话预约的突然拜访十分诧异,在警惕性很强地对记者进行了简单询问后,将记者“礼貌”地关在了门外,随后才被让进屋来。这时一位年轻的先生接待了记者,当然盘问还是少不了的,记者只好反复强调,作为一家企业,很想知道“中国品牌学会”是归属哪里的机构,以便对其举办活动的权威性、客观性和公正性进行判断,再决定是否参与,因为眼下企业接到举办相似活动的通知太多了。在这种情况下,这位始终未告诉记者姓名、职务的先生才向记者介绍起来,他说,“中国品牌学会”是一家今年在香港注册的机构,它隶属于商务部,在内地的办公地址位于北京市通州区,他所在的这个办公地方是“中国驰名品牌评审委员会办公室”,目前该办公室已向国内几百家具有一定规模、并有3年以上生产历史的生产企业发了相关的通知。当记者进一步表示,希望能拿一些有关该学会及其举办活动的相关文字资料时,这位先生坦言,目前学会还没有任何文字资料,如果想了解什么内容,可以上学会的网站。那么,在香港注册的学会能否在内地从事相关活动呢?

  于是记者电话采访了民政部社团司,得到的回答是:在香港注册的任何社团,绝对不允许独自在内地开展相关业务,除非其与内地相关部门合作开展某项活动,否则,其举办的任何活动都是非法的。

  对于“中国品牌学会”在内地企业间开展的“申报首批‘中国驰名品牌’认定活动”,国家质检总局质量司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品牌学会”在内地相关业务部门不知情的情况下,开展的“中国驰名品牌”认定活动,是一个典型的乱评比行为。不仅如此,它还公然抄袭《中国名牌产品管理办法》,制定了《中国驰名品牌认定和管理办法》,并在面向社会的公开网站上公布,这还是一种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

  这位负责人再次提醒广大企业,目前政府允许开展的名牌产品评价工作,只有国家质检总局授权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组织实施的“中国名牌产品”评价和由各地方质量技监部门及名牌战略推进办公室开展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名牌产品”评价。这位负责人还强调指出,企业不管是在知情还是不知情的情况下,一旦参与了任何乱评比活动,并将这种评比的结果用于产品销售和宣传中,都将因为涉嫌虚假宣传和不正当竞争,而受到有关部门的查处。为此,企业应睁大眼睛,坚决向各种乱评比活动说“不”。

    采访后记:

  今年6月22日,记者曾在本版以大量篇幅,对进入4月以来由各种非法机构操作的名目繁多的以收费为目的乱评价、乱评比活动进行了全面揭露。然而,仅仅过了4个月,与他们同门的“中国品牌学会”再次对中国名牌评价进行公开骚扰,并在有关程序和办法上公然抄袭政府允许的合法评价行为,此举在社会上所造成的影响更为恶劣。

  目前,各种乱评价、乱评比行为为何屡禁不止?究其原因,就是这些非法机构抓住了不少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既看到了知名品牌、知名产品带来的市场效应,但又不愿踏踏实实从培育企业的实力入手来获得这些荣誉而想花钱买的心理,这成为他们不劳而获要获取可观经济效益的来源。因此,他们打而不死,并在行骗的名目、手段和方法上越来越高明。

  在全球化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发展态势下,企业重视品牌,并确定走品牌发展之路,应是其明智之举。但企业需要时刻牢记的是,任何驰名品牌、知名产品,都不是靠花钱就可以买来的,它需要企业有好产品、好服务、好技术、好文化等来支撑,需要企业进行长期艰苦的努力。

  俗话说,“苍蝇不盯无缝的蛋。”只要企业了解国家在名牌产品评价方面的政策,只要企业在走品牌之路上不抱有投机的心理,任何非法机构开展的乱评价、乱评比行为,是无孔可钻的。

  良好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需要政府的大力培育,但更需要企业自身来建立和完善。

  作者:本报记者 郑建玲

  (来源:本站原创)


邮件订阅:
  订阅《新浪股市特快专递》,您将免费获得经过精心挑选,把握市场脉动的投资信息。请在下面填写您的E-mail地址。
Email: 订阅 退订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NBA中国赛打响
协处罚国安罢赛事件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考研大讲堂 报考指南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京城劣质楼盘备忘录
调查:南方周末创富榜
安妮宝贝笔记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