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消费市场 > 正文
 

陕西猕猴桃的生死劫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2日 09:35 中国质量报

  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陕西周至去年猕猴桃产量比10年前增加一倍还多。但产量的增加并没有给果农带来实惠,因为猕猴桃的售价由10年前的每公斤12元下降到现在的每公斤1元左右,甚至还低。

  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一方面是因为外省猕猴桃产量增加,分散了货源;另一个更主要的原因是部分果农盲目追求大果效应,在生产过程中不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过量滥施膨大剂,导致猕猴桃果实外形畸变,内在品质下降,不耐贮藏,货架期短。

  猕猴桃在生产中暴露出的问题在上个果季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仅在贮藏环节,陕西周至500座果库无序竞争,部分果库在果实成熟前20天提前收购,超量库存,导致4000吨猕猴桃烂库,损失惨重。小毛桃成就大产业

  100多年前,福建人李来荣将猕猴桃蜡制标本从北京带到新西兰时,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几十年后,这小小的“毛桃”(猕猴桃)竟成就了当地年产值达数亿美元的产业。猕猴桃原本来自中国,它的原产地就在陕西周至,但周至直到1972年才开始普查野生猕猴桃优株。1978年,农业部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猕猴桃工作会议,各地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着手进行大规模猕猴桃资源调查。

  陕西周至县的科技工作者张清明就是从那时起开始选育猕猴桃良种的。1983年,张清明发现了一些猕猴桃的优良品种后开始人工栽培,建设猕猴桃良种基地。1984年,张清明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完成了国家科委下达的猕猴桃科技攻关任务,成功选育出了“秦美”猕猴桃新良种,该良种后来在周至的种植面积达到90%以上。当年,在陕西省科技厅的支持下,张清明开始买地创建周至县猕猴桃试验站。

  3年之后,周至县猕猴桃试验站出园了1000多公斤果子,由于人们并不了解猕猴桃,所以无人问津。一位在西安卖野猕猴桃的商贩找到张清明,以0.6元/公斤的价格将猕猴桃全部买走。果子卖出后,顾客大加赞赏,都说味道好。第二年,这位商贩再次来到周至县猕猴桃试验站,将当年出园的两万多公斤猕猴桃全部包销。

  这时,周至县猕猴桃试验站种植的猕猴桃出园价已卖到两元/公斤,通过3年多的推广,猕猴桃打开了西安市场。西安人除了自己食用猕猴桃外,还把它当成地方特产送给外地亲友,猕猴桃的美名迅速传开。国家农业部名特优农产品开发部的人甚至把猕猴桃送入了中南海,猕猴桃在北京和南方大受欢迎,猕猴桃身价倍增。

  从那时起,周至县开始大面积推广种植猕猴桃,县委、县政府把发展种植猕猴桃看作兴县富民的主导产业来抓。

  周至果农多是以种苹果为主,当初政府提倡种植猕猴桃时,许多果农还不太愿意接受,有些果农把政府无偿提供的猕猴桃苗种了拔,拔了又种。当时的市场信息和冷藏条件都不太完善,又没有成熟的猕猴桃种植技术标准,加之果农并不十分了解猕猴桃的种植前景,推广种植猕猴桃的难度可想而知。

  先期种植猕猴桃的果农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这时,观望中的果农才开始下决心砍苹果树转种猕猴桃。之后,猕猴桃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1995年,周至猕猴桃的种植面积扩大到4000多公顷,年产猕猴桃鲜果10090吨。

  猕猴桃的种植特点是:第一年定植,第二年挂果,第三年收获,第五年丰产。1996年是周至猕猴桃的好年景,当时的离园价最高卖到9元/公斤,平均价格也在5~7元/公斤,而当年北京市场猕猴桃的零售价则为16~20元/公斤,猕猴桃是众多果品中名副其实的贵族水果。1997年,周至猕猴桃的种植面积已达到近7000公顷,产量也多达4万吨,猕猴桃年产值近两亿元,县财政增收数百万元,真正形成了造福一方的产业。膨大剂要毁小毛桃

  周至猕猴桃兴盛时,它的背后却涌动着一股危机的暗流。在周至大面积推广种植猕猴桃时,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农业技术标准。

  1992年,有人将一种叫“膨大剂”的化学合成生长调节剂传播到了周至。当时果农们并不了解这种能使猕猴桃增大的“膨大剂”是什么!

  当时,个别农业专家把“膨大剂”当作增产增收的有效措施推荐、传授给种植猕猴桃的果农。负责起草该技术规程的陕西省果树研究所有关人员在随后编写的《优质猕猴桃技术手册》中,也肯定了“膨大剂”的增产效应。

  神奇的“膨大剂”在其他果树上增产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可是用在猕猴桃上却效果出奇的好。开花季节,蘸过“膨大剂”的猕猴桃开始疯长,而果农为使果子更大,还人为增加浓度,甚至在猕猴桃生长过程中,多次蘸“膨大剂”促使猕猴桃“超负荷”生长,当年蘸过“膨大剂”的猕猴桃平均单产大多增加了40%~50%。这个信息一传十、十传百,在果农间迅速传播,蘸“膨大剂”成了当时猕猴桃增产增收的一个法宝。早期发现“膨大剂”副作用问题的销售商是陕西省猕猴桃科技开发公司。该公司有关人员发现,正常成熟的猕猴桃鲜果应该是淡绿黄褐色,果实外观匀称,在冷库里可以保存6~8个月。而蘸过“膨大剂”的猕猴桃成熟后,却成了一个个“绿蛋蛋”,果实外观畸形膨大,贮藏不到4个月就开始变软长毛。外地客商也不断反映,现在的猕猴桃怎么了?芽运输途中损耗不断增大,在果库里正常保存都存不住,超市的货架期也从过去的10天缩减到现在的3~5天。爱吃猕猴桃的消费者也发现,现在的猕猴桃没有过去那么好吃了,买回来时硬得不能吃,等放软后来不及吃就坏了,而且味道淡,口感酸涩,桃心发硬不能吃。据调查,原来“膨大剂”在促进果实膨大时,还吸收了树体和根系的养分,无形中增加了猕猴桃树的负担,结果使树体变弱,自身抵抗力下降,病虫害增加,甚至造成死树、休果现象,长此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张清明痛心地说,用“膨大剂”最凶的是1997年。这一年许多猕猴桃树都到了收获期,原本单产1000~3000公斤的猕猴桃,经过蘸“膨大剂”后,单产一下增至3000~4000公斤。个别急功近利的果农在猕猴桃生长过程中多次蘸“大果灵”,促使猕猴桃单产超过5000公斤。正常情况下,猕猴桃单果重量一般在100克左右,那年有位果农却拿着一个600多克的猕猴桃让张清明看。他气愤地说:“这哪里是猕猴桃呵,这分明是个梨瓜,根本就不能吃!这样下去,‘膨大剂’迟早会毁了猕猴桃这个新兴的产业”。周至县打响保卫战

  1998年3月,新的《猕猴桃标准综合体》(DB61/T215—222、265—1998)修订发布后,周至县政府就开始向果农宣传“膨大剂”的危害,禁止果农继续使用猕猴桃“膨大剂”。可是,由于市场需求和利益的诱惑,使得政府的种种宣传收效甚微。2000年,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提出的《绿色食品猕猴桃》(NY/T425—2000)农业行业标准颁布实施了。为了继续保证“秦美”猕猴桃的“绿色食品”资格,周至县政府不得不向猕猴桃“膨大剂”宣战。2000年5月间,周至县政府在全县召开动员大会,号召全县群众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猕猴桃“产业保卫战”。县政府下派2000多名干部组织“大兵团作战”,干部们手握“三件宝”(一顶草帽、一把手电、一个棒子)开始下乡工作。

  周至县2000多干部深入全县20多个乡镇的100多个行政村,对“膨大剂”展开“围、追、堵、截”的攻势。这次“战役”涉及到4万多果农的切身利益,难度可想而知。

  周至县领导十分清楚,整个“战役”的成败关系到周至猕猴桃产业的兴衰。政府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历时一个月的猕猴桃“产业保卫战”收效显著,当年全县80%的猕猴桃树没有蘸“膨大剂”。

  可是,围歼“膨大剂”的全面胜利并没有给周至县政府的干部们带来喜悦,他们面临的却是更多的尴尬。

  首先是“膨大剂”的生产厂家找上门来质问:没收、禁止销售和使用“膨大剂”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因为“膨大剂”也是经过农业部和质量技监部门注册认定的合法产品,厂家们认为周至县政府禁止销售和使用“膨大剂”的行为于法无据。其次,在周至县政府严查“膨大剂”行动中,未使用“膨大剂”的果农减产4成。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蘸过“膨大剂”的劣质猕猴桃早早高价售出,而大量未沾“膨大剂”的绿色猕猴桃却无人问津,果农们面临着大量鲜果卖不出去烂在家里的困境。

  这还不算,周至县政府面临的另一个窘境是在周至县大力查禁“膨大剂”时,周围种植猕猴桃的县却仍然在销售和使用“膨大剂”,这样周至县政府就显得孤掌难鸣,独力难支了。标准化塑造新品牌

  周至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徐林海认为,纠正果农对“膨大剂”的看法,改变市场对猕猴桃扭曲的认识的确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政府部门查禁“膨大剂”的决心不会改变。要想提高农产品质量,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推行农业标准化。

  2002年农业部提出的《无公害食品猕猴桃》(NY5106—2002)农业行业标准颁布实施后,周至就在猕猴桃最佳适生区内的司竹乡和楼观镇选择了一个果园,开始了高于无公害食品标准的有机猕猴桃种植试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照有机食品技术标准要求,为试验园制定了具体的技术措施,进行园间栽培管理。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周至的“有机食品猕猴桃示范园”已扩大到3个。周至县把农业标准化引入猕猴桃栽培体系,确保了猕猴桃在种植过程中的技术要求,极大提升了周至猕猴桃的内在品质,为进一步扩大猕猴桃鲜果出口份额以及迈向规模化产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周至县农业局猕猴桃管理办公室主任李玲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困扰猕猴桃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是周至猕猴桃发展中产业化程度不够。目前,多数果农还是处于零散的自由贸易状态,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猕猴桃果品贮藏和加工业跟不上种植业的发展速度,种植规模和加工销售没有形成完备一体的产业链,难以扩大生产。

  周至猕猴桃要走产业化之路,首先要有品牌意识。政府大力宣传推广品牌,果农主动爱惜和维护品牌,使“周至猕猴桃”成为金字招牌,享誉四方。其次是一定要形成规模种植,提升猕猴桃的市场竞争力,及时规避市场风险。最重要的是要用国际化标准来规范生产技术,确保农产品质量的稳步增长。另外要重视猕猴桃采后的贮藏、加工、包装,用龙头企业和先进农户带动果农进行科学种植,以科学技术和先进理念引导猕猴桃产业化沿着良性的道路发展。专家观点

  刘旭峰(陕西省果树研究所研究员):农业标准化在规范和指导农业生产中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问题是如何使农民了解和接受农业标准,并且按照农业标准的规定去实施生产?如果农民不知道和不使用农业标准,那么,农业标准在现实生活中如一纸空文,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

  如何看待“生长调节剂”的问题,在学术上争议颇大,将有争议的东西写进农业标准,指导农户生产显然不妥。我在起草国家农业部《无公害食品猕猴桃》“猕猴桃生产技术规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应以对环境不造成污染、对人体健康无危害、不降低果实品质为原则”,并且强调“不得使用苯脲类细胞分裂素蘸果”。而“膨大剂”恰恰是以降低果实品质为代价,来对果实进行生长调节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不可取。

  “膨大剂”之所以在猕猴桃上效果显著,除其生物特性外,主要取决于猕猴桃食用的滞后性。人们买回猕猴桃当时无法品尝。在选择时只能从外观上看,这就使得“膨大剂”有了“用武之地”。等到猕猴桃软了,人们可以食用时,消费者才发觉,原来又大又好看的猕猴桃并不好吃,而且容易坏。这种不诚信的做法让消费者上当受骗一次不要紧,消费者可能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但他表示不满的做法是,以后再也不买了、不吃了。所以说,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只能自欺欺人,长此以往对于猕猴桃产业没有好处。

  国家再三强调食品安全从源头抓起。农产品就是源头,必须从种植源头抓食品安全,鼓励农户按照农业标准,以绿色无公害食品为生产重点,从而从根本上保证群众的身体健康。

  猕猴桃俗称“毛桃”、“洋桃”,属桃科落叶木质藤本浆果,夏末秋初果熟。果型椭圆,皮显淡绿黄褐色,果肉绿籽黑褐,质地细而多汁,口感酸甜,香味浓郁。

  猕猴桃每百克鲜果中含维生素C274毫克,是柑橘的10倍,苹果的30~100倍,因而被誉为“水果之王”、“世界珍果”。每百克猕猴桃鲜果的发热量为66卡,果实中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其次是天门冬氨酸、丙氨酸、亮氨酸,这些氨基酸均是人体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各类氨基酸总含量合起来大体占果实干重的3.2%~4.5%。猕猴桃还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P、维生素D和人体不可缺少的钙、磷、钾、镁,因此,它享有“营养金矿”的美誉。它还可以使人体内胆固醇和甘油三酸脂加速转化为胆酸,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研究发现,猕猴桃中含有一种结晶体,它可以有效阻断致癌物质的产生,被誉为“保健奇果”。

  膨大素俗称“大果灵”,也叫“膨大剂”,英文简称CPPU(N—2—氯—4—吡啶基本—N’—苯基脲),属苯脲类物质,其衍生物是类似细胞分裂素的物质。它应用于果实后能显著促进果实的膨大,由于果实畸形膨大会使果实品质有所降低。膨大素本身并不促进增加营养物质的生产,它只是改变了树体营养物质的分配方向和比例,将本来应分配于生长根系和贮藏于树体的营养大量用于果实,造成树体营养物质分配的严重失调。根系因缺乏营养,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树体因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大大减少,贮藏营养不足,造成花芽形成不良,甚至越冬后发生死树现象。

  作者:王 哲 本报记者 王 梅

  (来源:本站原创)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国青闯入亚青赛决赛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中国高官参加七国会议
海军音乐剧《赤道雨》
你最喜爱大学校徽评选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