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经济半小时:大雾天气朦胧实为烟尘作祟(图)(3)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2日 00:38  CCTV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大雾天气朦胧实为烟尘作祟(图)(3)

图片由CCTV《经济半小时》提供

  调查:雾锁京城原因之二

  记者走访了北京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所所长彭应登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以空气中颗粒的含量为标准,五个污染源对有害颗粒的贡献分别是:机动车40%以上,扬尘占20%-30%,能源消耗占20%,工业污染占10%,生活污染在10%以下。而在扬尘中由于机动车行驶引起的扬尘污染又占了30%-40%。这组数据显示,机动车对于空气污染的贡献最大。彭应登说:“机动车的增长,氮氧化物居高不下,与机动车的增长十分不开的。”

  既然机动车对空气污染贡献最大,那么北京市的机动车增长是怎样的呢?根据北京市交管局的统计,近几年北京市的汽车保有量一直在攀升,截止到2004年9月已经达到了240万辆,从2000年到2004年平均每年增长。机动车排出的尾气在湿冷天气作用下就会产生大量的有害颗粒。除机动车外,位列第二位的污染源就是扬尘。这主要是由于近两年北京地区大面积的土地建设开发。从北京市建委获得的数据分析看,北京现有施工工地达4300余处,施工面积达到了一亿平方米。施工造成了大量的扬尘,而机动车在经过这些工地的时候更加助长了扬尘对空气的污染。仅此两项就占到了北京市总的空气污染源的70%。

  看来,大雾的出现已经不仅仅是自然现象,而是和工业污染、城市发展等等因素结合在一起。在专家那里,这种雾也被统称为烟雾。它最早出现于1905年的西方,特指混合了煤烟或烟尘的雾。而当时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伦敦的雾。那么,经过几十年的治理,伦敦现在还称得上是世界著名的雾都吗?

  新闻:雾都伦敦雾消散

  说起雾都,人们往往想起英国伦敦。过去,由于工业污染和多雨天气,伦敦确实是雾都。伦敦街头许多外表黑乎乎的建筑就是过去长期遭受大气污染的见证。那时候,许多工厂都建在伦敦,工业和居民采暖都使用煤。19世纪末期,伦敦每年的雾日长达90天左右。

  由于伦敦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空气湿度大,容易产生雾气,而19世纪中后期正好是英国工业大发展的年代,工业污染加上居民烧煤,在无风的季节,烟尘与雾混合变成黄黑色,使得伦敦常常烟雾弥漫,白天行车也要开灯。

  1952年冬天发生了史称“伦敦大雾事件”的严重大气污染,伦敦连续5天被黄色的浓雾笼罩,据人回忆,当时走在伦敦街头,行人看不到自己的脚,伸手不见五指。

  当时剧院正在上演的歌剧由于观众看不见舞台而被迫中止,行人基本上是摸索着走路,警察不得不手持火把在街上执勤。患呼吸道疾病的人激增,浓雾使得救护车也只能缓慢前行。根据英国官方统计,大雾事件造成四千多人死亡。这使得伦敦政府痛下决心治理污染,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清洁空气法案”,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冬季采取集中供暖;煤烟污染大户发电厂和重工业被迁到郊区。1995年颁布了《环境法》,2001年伦敦市发布了《空气质量战略草案》。到1975年伦敦每年的雾日减少到了15天。1980年下降到5天,而今天烟雾弥漫的伦敦更是难得一见,雾都伦敦的称号已经名不副实了。

  其实不仅仅是英国,工业时代的很多西方国家都饱尝过烟雾弥漫之苦。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发生了马斯河谷烟雾事件60多人丧生。1948年,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发生了著名的多诺拉烟雾事件,17人死亡。1955年和1970年,杉矶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分别造成400多人因五官中毒而死,和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没想到,来去无踪的烟雾,也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危害。那么,北京能不能避免成为新的雾都呢?

  对环保部门来说,6日到10日的这场大雾,除了降低了空气质量,还影响到另一个重要的环保指标。在国内,北京、天津、青岛等城市这几年都开始了蓝天工程,给自己制定了一年里实现蓝天的天数目标,像北京市今年就定在要实现227个蓝天。持续5天的大雾,对北京今年蓝天工程达标会造成多大影响呢?记者今天采访了北京市环保局的总工程师潘曙达。

  专访:北京市环保局

  记者:你是环保专家,我们都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说,北京前几天的烟尘天气,在近期内还会再出现吗?

  潘曙达:这个我不敢说,如果遇到了,气象条件不好的话,可能还会出现,今年冬季也许在不利于扩散的空气条件下,也可能还会出现一些,我们不希望出现的污染天气,像这样的情况我要说明,就是不仅是北京,其他城市同样的会发生的。

  记者:北京市我们知道,年初的蓝天目标是227天(占全年)62%,那今年一下子,出现了这么多雾天,而且在采暖期,可能更麻烦,你的目标能实现吗?

  潘曙达:用我自己个人的,想法来说,我们必须实现这个目标,克服一切困难,克服一切不利条件,不管是人为的,还是自然的,我们必须要实现市政府,对市民的承诺的目标,今年的目标是62% 227天。

  记者:明年的目标呢?明年的蓝天会更多是吗?

  潘曙达:我想我和你的愿望是一样的。

  记者:我们了解到,(北京市)环保局的局长,曾经在7月份的一次环保会议上表示,就是现有的,环境控制措施,已经没有办法大幅度提高空气质量,我看到这句话有点紧张,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呢?

  潘曙达:在推行措施的时候,还有一个社会的,,就像中央说的,改革的力度还要跟,社会的承受能力,各个方面要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工业结构调整,这些方面,可能还要涉及到,一些方方面面的利益上的问题,所以我想,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应该说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

  这几天,大雾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麻烦,但说到底,制造这场大雾,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我们自己。当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开上自己的私家车,当城市里新建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密集的时候,我们在付出环境上的代价,弥漫在城市上空的烟雾,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今天,最终吹开大雾靠的一阵四级北风,而真正能消除这种大雾,还是得靠我们自己。

  记者:康敬锋 卢晓波 罗垠 熊曼琳 李萍萍 洪琨 叶晓君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 《经济半小时》 首播时间:21:30

  重播时间次日:12:35

[上一页]  [1]  [2]  [3]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