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富差异猛烈冲击象牙塔 经济条件阻隔学生交往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06日 07:51 中国青年报 | |||||||||
大学生交往多是以经济条件的好坏来划分 家境贫寒的学生很少会加入到学生组织中 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各方高度重视
不少学校正在探索实施弱化差距感的办法 本报讯 经济条件好的学生花钱大手大脚,穿名牌、用手机,贫困生却要靠到处打工维持学业和生活。中国大学校园里日益突出的贫富差距现象给大学生心理成长造成冲击,也使校方的学生管理面临难题。 专家认为,社会贫富差距在大学校园中的反映,影响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呼吁,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加大对贫困生的扶持力度,缩小“象牙塔”里的贫富差距。 据新华视点记者在西安几所高校采访时发现,贫困生比例在30%左右,其中特困生有10%。他们每月的生活费一般在100元至150元之间,有的甚至更低。 而一部分“贵族”学生却是手机、电脑、数码相机样样俱全,月消费达千元以上。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石英认为,大学校园中的高消费者与贫困群体的出现,是社会上贫富差距在大学校园中的体现。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家庭,社会背景和家庭经济条件不一样,这种差异带到大学里,必然导致学生中出现贫富差距、优越感差距。应该高度重视这个新的校园现象,特别是它对贫困生心理产生的不利影响。 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韩东晖带过的班级里,富裕的学生基本上是政府和金融机构官员的子弟,或者是私营企业主的下一代。而贫困的学生则大多来自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或者是城市低收入阶层。 西北大学物理系大四学生苏斌说,现在大学生交往多是以经济条件的好坏来划分的,能穿得起同等品牌的衣服、用同等品牌的化妆品、有笔记本电脑等等,就有共同语言。同样,贫困生之间的共同语言也多些。进入到高校学生组织的也以家境宽裕的孩子为多,“穷孩子”基本上和学生组织“绝缘”。“并不是学生本身产生了对学生组织的不同看法,而是一个‘钱’字作祟。”韩东晖说。“进入到学生组织里,必然要增加大量的交际,这就需要你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因此,有钱的学生更容易、更喜欢到学生组织中去,交朋结友、开展社交,而贫困一点的学生自然就敬而远之。” 贫富差距也使学生的精神状态显现出明显的差别,“一般是富裕一点的学生比较活跃,而贫寒一点的学生则相对自我封闭,”韩东晖说,“一些贫困同学身上表现出了更多的心理问题。除了封闭、自卑、缺乏自信外,偏激、悲观和仇视感也有所体现。” 实际上,大学校园内贫富学生对未来之路的期待和看法完全不同。“大学四年,从穷、富学生的感受来说,他们的学习、生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韩东晖说,“‘穷学生’在考虑生存,在担心能否顺利完成学业,物质上的匮乏成为压在他们心中的一块石头;‘富学生’更多的是享受生活。”由于贫富差距造成的交往范围的不同,实际上大学校园内学生们对未来之路的期待和看法完全不同。“贫困一点的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生存问题。”韩东晖说,“而‘富学生’由于有家庭提供强大的经济来源,往往不担心就业。”两种心态,造成事实上新一代的大学生自迈入大学校园起就注定不会唱同一首“毕业歌”了。 西安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张舒拉认为,贫困生本身就承受着一定的经济压力,有钱学生优越的生活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优越感,会使他们感到另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冲击他们经过多年主流教育而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 石英认为,大学生处在同一个年龄段,又同处校园,有的学生花钱如流水,有的学生为一日三餐发愁,如此近距离的对比反差更大。加之大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生活需求旺盛,容易产生攀比心理,尤其对贫困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是不利的。 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各高校的高度重视,除了强化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外,不少学校正在探索实施弱化差距感的办法。 西安交通大学明确规定不管学生家庭条件怎样,一律按院系划分宿舍,统一标准收费。西安交大李伟教授说:“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不能存在穷人区、富人区。”陕西师范大学多渠道开辟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不仅让贫困生在这些岗位上得到资助,更让他们自己组织实施岗位工作。校党委副书记王涛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贫困生感到这些工作不仅能挣钱,还能培养自己的能力,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一些高校教师认为,应该多创造勤工助学岗位,让贫困学生进一步增加收入;对毕业后暂时没找到工作的贫困大学生,可比照城市贫困人口的低保工作,探索实施贫困学生低保机制,以减轻他们在校期间因对未来就业预期不高而带来的心理压力。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部分教师认为,应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精神健康辅导工作,将其作为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一个新重点。加紧组织专门力量进行研究,探索形成针对性强、效果好的心理咨询工作方案。 |